第195章 哀莫大于心死(每天万字更新!求月票!!) (第2/3页)
头。
“岁月过得真快,就连当年接待你的门房都变老头子了。”
看着吴秋衣,自己这位归于江湖的老友,张之洞很难做到他的这份洒脱,想着便开了口。
“秋衣,我之所以约你今晚来此,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听听你的意见。”
张之洞面色凝重地将谈话转到主题上。
对于张之洞的面色变化,特是在吴秋衣的意料之中,但却是摇摇头。
“你的要事都是国事,而我是一个不问国事的人,问我又有何用?”
“不错,是国事。而且我也知道你不问国事,我要的正是不问国事人的意见。”
盯着张之洞,听到他的话后,吴秋衣敛容点下头。
“那你就说吧,我尽我的所知所识答你。”
老友的回答让张之洞神色肃穆,语中带着些凝重。
“其实也不是什么密事,天下突变,世人皆知”
“光复军兴之事?”
吴秋衣下意识地整了整头上的布帽子说。
“正是秋衣,你先看看这个。”
张之洞将军机处的密电,递给了吴秋衣。吴秋衣接过一看,心里大吃一惊,但脸上却不露声色,平静地说道。
“我知道了,你我皆知,此事传出之后,恐世人皆惊,惊愤之余恐,天下士民皆心归光复,这时候你想问我的看法,而且是江湖人的看法,替你做个参考。”
张之洞有些凝重的点了点头。
沉吟片刻后吴秋衣才开口说道。
“如此大事,你能拿出来和我商议,足见你对我的相信,今晚我们在这里所谈的一切,我自然不会泄露半点出去。江湖人无求无忮,对这等事,或许比你们局中人还要清醒些。不过,我倒要问你一句话,你也要以实相告。”
老友的凝重,让张之洞点下头。
“有什么你就问吧,对你,我没有不说实话的理由。”
吴秋衣盯着张之洞的眼睛问。
“对当今的时局,你认为是光复好,还是不光复好?”
“今朝虽有缺有陷,但若愿行新政,圣上、太后有励精图治之心这大清国还是有救的。更何况,朝廷于夫有提点大恩,我自然当应报效朝廷。”
一辈子兢兢业业、苦心经营只为能让大清国早日富强,可现在呢?心想着,张之洞的神情暗淡下来,从那里遣散幕僚后他便知道自己一辈子的心血白费了。
听着他的话,吴秋衣点了点头。
“我明白了,这就是你的难处:朝廷于你有恩,你不能不报效朝廷,可今时时局已定,大清倾覆业已定成,两难”
虽不愿面对,但这会张之洞到也是点下头。
“正是这样。你有什么良法可以帮我摆脱这个两难?”
思考良久,吴秋衣方才开口说。
“香涛兄,你说说,自古以来,王朝倾灭,可有忠臣?”
未加细想,张之洞便开口答道。
“古往今来,忠臣数不胜数。”
“那以今朝,做个忠臣又有何难?”
这位老江湖一声反问却是让张之洞沉默不语。
“清之忠臣,非忠以汉奸之名污却身后之名,人何不难?”
沉默一会后,张之洞方才开口答道。
略为思忖后,吴秋衣看张之洞开口问道。
“即为忠臣,又何惧他人污之?”
说着他的话峰一转。
“许是香涛兄担心那汉奸之名,即是大清之忠心,又何需担心这汉奸之名?若为汉人,又岂在乎朝廷之恩。”
张之洞在心里想,郎中的话虽然尖刻了一点,却是实话。自己之所以两难,一边是朝廷的恩意,另一边却是身后之名,每思之身后,自身之名列于南皮县城门口的“汉奸碑”上,受后人唾骂,便心生恐意,士者所为皆名,自己逐名禄一生,却落得这般下场。
而吴秋衣却是继续说了下去。
“源何今日汉臣多有异心,一因朝廷将覆,势所趋。二因身后之名,江宁谓事满之士,皆为汉奸、族贼,满朝非中国之朝,以汉事满,本又令祖宗蒙羞,若再以身事忠,其行可耻,其为可憎,族人皆可恨之,亦需记之。朝廷之恩,乃是个人之情,民族之忠,却为族之大事弃前取后,自为族人之本份”
张之洞似乎被这几句话开了点窍,心里一时明亮了许多。
“所以,依我这个不懂权术的郎中看来,与若苦其一生,落得汉奸之名,不若,痛定思痛,行事族之忠。”
张之洞望着吴秋衣,默念着他说的这句话。
吴秋衣看着老友最后却是一叹。
“若你想为朝廷之忠臣,自可他日不为光复之官,成*人臣之忠义,易帜之举又可洗前身先之污。不为光复之官,可全已身之义。”
盯视着面前的老友,张之洞皱眉思索片刻后方才开口说道。
“秋衣,容我再想想。我这几日事多,今夜就说到这里,过些日子。我再到归元寺看你,听你谈谈云游北部河山的心得。”
在吴秋衣走后,走出书房的张之洞,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