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3章 上海(每天万字更新!求月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83章 上海(每天万字更新!求月票!!) (第3/3页)

旗。与仇敌的血战,抛下血旗的是谁,是被金钱和官位诱惑的,肮脏和卑鄙的他们,血染的血旗举向天空,立下庄严的宣誓,怕死的懦夫尽管走……”

    背着步枪光复军官兵一曲罢,租界里的青年们立即又接了上来,这种诡异模样只让那被挤夹在两者中间的各国水兵和万国商团惺惺而视,他们只是惊讶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幕,看着那些精壮的士兵,这些士兵和他们所习惯的清国兵截然不同,身体更强壮,任何人都能看出他们骨子里透着好斗的习性。

    “……再起汉邦威扬,何惧道阻险长,看我华夏儿郎……”歌声从大街上传到位于白渡口的英国领事馆内,各国领事们知道这是大街上游行的中国人,不仅是上海沸腾了,同样的租界也沸腾了,即便是再无知的人也能感觉这座城市此时透出的狂欢。

    德国、日本、俄罗斯福、法国领事们,此时正焦急的等着英国和美国领事的到来,美国领事古纳没来,即便是的英国领事满思礼此时也没来,古纳这位上海领事团的轮执领袖领事,不开没办法开会,可那满斯理为什么没来?

    在他们在英国领事馆的会议室旁的休息室里,吸着雪茄烟交头嘀咕着的时候,在领事的办公室里,满思礼和古纳两人却正在接待一个客人,这个客人是他们的老熟人,此时这场会面已经持续了一个小时。

    “你们听”

    走到窗边的管明棠用力的推开窗户,外间传来了一阵阵民众的欢呼声。

    “满思礼领事、古纳领事,你们听到外面的声音了吗?这是被奴役了两百六十年后,一个民族发出的呐喊,这个民族不会再做异族的奴隶,他要光复,他要找回自己的尊严”

    双目尽是血丝的管明棠几乎是轻吼着,此进的他显得有些激动,看着窗外那游行的民众,他深吸一口气,又一次走到沙发上坐了下来。

    “现在,无论是对于英国或是美国来说,都将面临一个选择,是面对现实,还是继续选择支持清政府”

    “管先生,对于你们争取民族解放的行动,我个人表示赞同,但希望你明白这只是个人的赞同”

    满思礼平静的答了一句,然后又补充道。

    “你们沉船切断扬子江的行动,已经给各国在华的利益带来的损害,现在在芜湖和镇江多达二十余艘各国商船被迫停在那里,这完全可以被视为你们对各国利益的侵害”

    “这是为了阻挡清军的军舰,同样也是为了保护各国在华利益,如果清军军舰顺流沿江镇压,我想对各国的利益损害,将远超过目前暂时截断航线带来的损失,再则,为保护各国商船,我们并没有采用水雷封锁不是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后,管明棠看着眼前的这两位领事,英美领事是重点的攻关目标,除去已经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外,最重要的是两国对中国并无领土要求,他们更为看重的是市场。

    “两位领事先生是了解陈先生的,他曾在英国和美国接受教育,我有一个问题想反问两位领事,是同北方的那些人打交道容易,还是和一个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打交道更容易,而且作为商人,没有任何中国人,比陈先生更了解自由贸易的可贵,这亦是未来的中国政府所坚持的对外原则之一”

    深吸一口气,他又看着面前这两位沉思着领事。

    “同时,你们已经得到了《中国民族临时政府对内对外政纲》,对于平均地权、裁撤厘金、废除苛捐杂税之类的也许并不是你们所关心的,但是,在对外政纲中,你们已经看到我们的决心,虽然我们将满清视为殖民政府,但是出于维持国际信誉,我们依然决定承受沉重的政治和财政压力,承认各国在华权益、承诺归还外债,先生们,一个相信自由贸易的、对外开放的现代政府,和一个骨子里不愿贸易、不愿开放的、野蛮而愚昧的政府,那一方更符合各国利益呢?”

    满思礼和古纳两人对视一眼后,都从对方的眼睛中读出彼此的看未能。

    “管先生,你需要明白,是否承认临时政府为交战方,需要得到京城公使团的批准,不过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至少目前我们并无任何意愿干涉中国的内政,这一态度亦是今日领事团会议的态度,希望你可以转告陈默然先生,我本人更希望能够在合适的时候,向其递交国书”

    满思礼在说出这番话时,语中带着浓浓的自信,毕竟各国都不能在未取得共识之前,采取单独形动。

    “这亦是我个人的看法,不过我需要提醒一点,租界的交通必须立即恢复,否则恐怕会引起其它国家的不满”

    在古纳作出同样表态之后,管明棠微微一笑。

    “相信这是你们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租界的交通会在半小时后恢复,但希望你们明白,我们必须对进入租界的人加以检查”

    (关于列强干涉我想需要解释一下,辛亥**时,德国主张干涉,日本赞同德国意见,而英国与俄国表示反对,美国未参与领事团会议。庚子之后,各国达成一致,即单一国家不能单独展开对清国的行动,主要原因是防止一国独吞,正是这种原因保全了清国,而这一政策从庚子直到抗战。)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