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0章 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60章 审 (第2/3页)

写下几个字:

    “大汉光复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用手向学生们摆了一下。

    “课完了……你们走吧。”

    没有学生离开,这会学生们看着那巡警,看着靠着墙的老师,稚少的脸庞上滑出了泪珠。学生们恭敬离座,跪于走道间,向老师叩着头,

    “回家吧记住,今天老师所说之话记住你们流得是什么血说的是什么话”

    安受了学生的这一礼,李君看着进入蒙学后一直未曾言语的的巡警营巡警,左手置于身后,再一次摆一下手。

    而跪于堂间的学生在抬起头时,看着老师稚嫩的声音在教室里响了起来。

    “师为汉,学生亦为汉,师即为入狱,学生亦愿随之”

    稚嫩的声音只惊得室间众人一阵心惊,其中一些学生家长立即扑上去急忙拉着自家幼子,这会功夫他们却是后悔起为啥把孩子送进李君这学堂了。

    “都回去吧有从师之心,师感之,然师所想,却是……记住,老师今天所说,记住你们是汉人就……”

    就在这会,一个少年却推开门走了进来,同样是头戴儒巾戴,一袭青色襕衫,是李君的儿子。

    “爹爹”

    说罢,李子丘便跪拜于地,恭敬的叩起一个头来。

    “子丘……你……”

    “爹爹欲成忠义,儿自愿随之,甲申至今李家先人两人出仕满虏,今日不孝儿亦愿随父进衙,以弱颈洗李家之辱”

    儿子的话让李君面上露出些痛苦之色,他的手颤着似想抚一下儿子的脑袋。

    “徐哨长……”

    一个巡警见着这一幕,刚欲开口说话,带头的巡警却是摇摇头,双眼直视着那跪拜于地的几名学生和李子丘,还有站着的李君,这几具瘦削的身躯中,所蕴藏着的力量,却是他不愿去面对的。

    残酷总是需要面对的,同胞们早已麻木的心灵,需要仁人志士之热血去唤醒。徐久铭拳头一握眼帘一搭,李君之所以留下来,或许正是为了用自己的血去唤醒同胞吧。

    但……看着那跪拜于地,面色倔强的李子丘,这不过就是一十五六岁的孩子,心想着他上前一步,右手成掌用力朝着李子丘后脑一击,正倔强的看着爹爹的李子丘只觉眼前一黑,便摔倒于地上。

    “谢……”

    看着昏倒于地上的李子丘,李君惊讶的看着徐久铭,脸上露出丝惨淡的笑容。

    “有劳”

    说罢李君便在众学生的叩头中,走出了教室,而在他身后却跟着几名巡警,而周围的人则目光复杂的看着这李君,当一行人走于市上,路边李君的一些同窗见其这般,往往先是一惊,随即却双手抱拳,举至头顶冲着李君便是长长一鞠。

    保定总督衙门正堂豁然洞开。三班六房执事衙役们,手持黑红水火棍集合在堂口两侧。见袁世凯走了过来,衙役们低吼一声:“噢——”就依序按班站定。衙门口站着的大小官吏,也全都恭候在堂下。

    三通堂鼓响过,袁世凯才稳步出堂,在居中“明镜高悬”匾额下就座。两旁公案边,则坐着书吏和师爷。一时间,直隶总督衙门内倒是庄严肃穆,咳喘不闻。

    这是件久拖数月的大案,事虽仅涉一人,可现在这案子却是轰动全国,上达天廷的大案。原本的这生的保定的“李君”案,并不会引起太大的轰动,甚至可以说完全可被地方压下,可偏生上海、天津诸报几在李君于蒙学被逮捕后,便是连篇累读,其影响几不在数月前《苏报案》之下,于报纸看来“李君”几成民族之英雄。

    也正因如此,面对愈演愈烈的舆论压力,朝廷直接来了廷令,着直隶总督决此案。可是说是打从庚子年后,这诺大的大清国最为轰动之案。一听说总督衙门今天要了结此案,保定全城百姓奔走相告,真是人人关注,个个动心,不仅如此,甚至远来自天津、上海等地中外记者。

    刹时间,倾城出动,万人空巷,虽说天空飘着雪,天寒地冻的。可还是有上万百姓远远站在总督衙门前,挤过来,拥过去,谁不想亲眼看看这难得一见的大案,看看那“李君如何慷慨陈辞斥那袁世凯”。

    身为巡警营管带的徐久名又要维持治安,又要看守人犯,早就累得汗透重衣了。听见堂鼓声响,他连忙告诉巡警们。

    “给我拦住人群,不准靠近。有踏过石灰线的,就给我用鞭子狠抽”

    说罢他便自己却大步流星地进到大堂,行了参见大礼后说。

    “启禀总督大人,外边看热闹的人太多,卑职不能在这里站班侍候,请大人鉴谅。”

    听着衙外的喧哗,袁世凯只是皱着眉说了一声。

    “难为你了,你去吧。”

    说完,他突然转过脸来,“啪”地一拍惊堂木,断喝一声:“带人犯”

    “扎”

    衙役们轰然一声,带着一名人犯,铁锁银铛地进来。此时的李群不知过了多少次堂,也不知受了多少酷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