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三章中医与内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十三章中医与内功 (第3/3页)

”。守神则是指施术者在针刺之时要精神内守,如是才能体会到针下之虚实,气血之有余与不足,进而控制针刺的感传,以调节气血,达到补虚泻实,平衡阴阳(以意和之)的目的。

    大成拳“重精神、重意感”的修炼,与以上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推手对人的控制与针感的控制亦有相通之处。实际上,真正做到气至病所及治神与守神,并非易事,非有多年的临床实践,确实不易做到。而内功修炼则可大大地缩短这一过程。

    关于气至病所的分类,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一是局部取穴,二是邻近取穴,三是远道取穴。局部取穴:如太阳穴痛取太阳,耳疾取翳风、听宫,胃痛取下脘等。此种情况较易操作,得气后稍加刺激,便可使气至病所,故许多病种都首选局部腧穴。邻近取穴,如目疾取风池,痛经取次等,其针感分别要求抵达眼球及小腹,较单纯局部取穴效果要好。远道取穴,如胃痛取足三里,牙痛取合谷,腰痛取太溪等,由于路线较长,跨越关节较多,针感传导遇关节处易阻滞,但若以大成拳内功为基础,则较容易做到气至病所。

    按摩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在《周礼注疏》中,记载有战国时代名医扁鹊的事迹:“治虢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据史书记载:而扁鹊是可看见墙对侧之人的,相当于现在所谓的透视功能,这也说明其是内功修炼者。《黄帝内经》中,记载按摩的内容很多,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肝传之脾,病名脾风,发瘅(疽),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素问·离合真邪论》有“推而按之”的记载。《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素问·至真要大论》:“摩之浴之”。《灵枢·九针十二原》:“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说的是针刺与按摩并用之法。最早的按摩专著有《黄帝岐伯按摩经》十卷(见《汉书·艺文志》),惜其书早佚,而在后世的医书中,多有按摩的记载,如《诸病源候论》、《圣济总录》、《针灸大成》及《医宗金鉴》等。

    在古代医事制度中按摩医生定有职称,如《隋书·百官志》有按摩博士二人,《旧唐书·百官志》:“太医令掌医疗之法,丞为之二,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皆有博士教之”,《新唐书·百官志》:“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以九品以下,掌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另据《唐六典》记载:唐太医署分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及咒禁科,并有按摩工五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至宋代曾一度废除按摩科,使按摩仅流传于民间,但正骨及小儿推拿则有较大的发展。在明太医院的十三科中,仍专设按摩一科。

    唐代为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在其他文化交流的同时,中国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也传播国外。约在一千年前,中国康富所著的按摩书籍传入法国,法文中称按摩为Massage,实源于汉代口语摩挲(按摩)。而其后的英德文等都沿用此名,日文则与按摩之名并用。曾有多名欧美及日本按摩师来访,在相互切磋技艺过程中,发觉其技艺与我国按摩亦有相同之处,或古今相互交流之故。然其因无内功修炼基础,故指力不深透,治内科病者亦少,多注重肌肉的放松。而其脊柱复位手法之轻巧,确有独到之处,令人叹服,盖与其精通解剖力学不无关系。

    关于医者个性及练功对疗效的影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精辟的论述:“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解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以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语徐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等,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痛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曰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其中,要求按摩者是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说明对手之劲力要求是非常高的,故无武功之人则很难做到。而内科病的点空按摩治疗则与针灸者的要求一致,这与练功放松入静修心的练习是相符的,故针灸按摩之术须以武术内功为基础。

    针灸先辈赵缉庵先生,十分强调针刺与指针按摩术的结合应用,除针灸著作外,尚有文学、史学、兵书及武术螳螂拳著作,观其遗像,颇有威武之仪,并有以手运气之论。在《指针按摩术》中论述道:“指针,按摩术也,载在《内经》,而其法失传,故后世鲜有深的其用者。其实按摩诸术,与金针之迎随补泻无二理,人身三百六十五骨节,十二经络,以及奇经八脉,各有交会起落上下升降之路,人必深知经络脏腑气血往来顺逆之道,而后能以手运气,以针代针,闭者为之开,聚者为之散,有余者损之,不足者益之也,且按摩与金针并行不背,金针取效速而暂,按摩取效缓而时久。分言之曰金针,曰按摩。合言之,则用金针者不能离按摩,行按摩者不能背金针。二者兼施并用,但视病情何如耳。未用金针前先施按摩,以活动其气,而针之行气愈灵。既用金针后再施按摩,以继行其气,而针之收效愈速。是按摩诸法,实未用金针前之先导,又为既用金针后之继援也。”

    精通内功的医者每于诊察病人及循扪经穴之时,检查之中寓以点按之意,未行针刺而病人诉症状减轻,实则检查与治疗亦可同时而为也。且一旦手下有应,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则可按《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的理论,达到“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的高深境界。因为此段是论述“圣人之治病”的,若无内功基础则不易的把握其内在规律。

    内功的修炼对于医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没有内功的修炼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医术高超的中医。

    道家的内功讲究的是性命双修。何为性,性即心性;何为命,命即身体。

    道家的炼气也罢,金丹大道也罢,说起来也还是内功的修炼。

    外丹讲的是借助药鼎和各种银、汞、草药来炼就各种长寿或者不老“仙丹”,这种丹药大多数都含有毒的。历朝历代不少皇帝、王公大臣、名人骚客就是因为服食这种金石为主炼就的丹药而中毒身亡。

    在宋朝道家兴起了内丹的修炼,就是所谓的金丹大道的修炼。内丹修炼是指以人的身体为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为药物进行修炼,希望能结成内丹练就金丹大道。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