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大手笔 (第3/3页)
林风根据这些数据,进行了一些调研,对农风米业有限公司的定位是年产25000吨的精米生产加工厂。这个数字几乎达到了穆河年需要的三分之一,不但能大大缓解大米加工的压力,还能出口创汇。
林风购买的设备除了从日本进口的国际最先进的精米加工机外,其他都是国内最先进的大米加工设备,光是设备就投入了整整200万,算是96年穆河的第一笔大投资。
至于厂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豪掷了300万,不过除了农风米业之外,同时兴建的还有山野菜培育基地和高科技花卉研究所,总体来说,这个投入还是比较节俭的。
建成后的厂子,具有年产25500吨,班产100吨的产量,在黑龙江东部地区都算是比较大的精米加工厂了。
而林风更是一下就申请了五六个大米品牌,其中农风和穆河一号是主打品种。顺便还把兴凯湖北琴海等几个品牌也给抢注了,准备以后建立一个泛穆河农产品经济区,把穆河周边的地区都囊括进来,这个规划可谓是大手笔频出,吸引了不少的眼球。
事实上,林风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大手笔,是有他的一笔账的。
年产两万五千吨大米,按照每百斤稻谷出米率67计算,需要优质稻37000吨,成本大概是6500万元。
再加上包装费100万,机器折旧费100万每年,人工费100万元,税金20万左右(极低的优惠税率)和50万的杂费,一年大概的成本在6900万左右。
而按照现在市场上优质大米的售价来计算,25000吨大米能收入7500万元,这还只是粗加工的收入,如果再计算上精加工和二次加工,也没计算出口的收入,否则至少还能增加20%的收
也就是说,只要原料和销售都能顺畅的话,农风米业一年就能给林风带来500-600万的利润。
何况林风的投入并不是无的放矢的,就在厂房刚刚盖起来之后,他就已经能用农风米业做抵押,再从银行贷款了。刨去银行利率不提,三年之内,林风就能通过农风米业自身的造血功能把所有的贷款还清,这种买卖,他怎么可能不放在心上,怎么可能不大手笔的投入。
林风一边忙活着基建,一边又和金红中联系上了,金红中这家伙的足迹遍布韩国朝鲜日本俄罗斯,据说还有一些非洲和阿拉伯朋友。虽然这家伙有时候不太地道,但只要有利润,他就好像苍蝇第一个飞过来。林风和他是互惠互利,也不怕他占便宜,所以总是能合作的非常愉快。
自从来过一次农风米业考察后,金红中就自动的成为林风的出口代理,农风米业还一粒大米都没生产出来,他就带来了几笔订单,尽管数额不大,却开了一个好头。林风知道,只要第一炮能打响,以后就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