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七章 插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七章 插秧 (第2/3页)

成要是知道了……”

    林风见他有点犹豫,笑说:“你放心吧,我估计就算咱们不出手,他那生意也做不长久。你只要帮我打听一下他出货的渠道就行了,剩下的事情我来做。”

    老金头犹豫了一下,点头道:“好,我明天就去打听。”

    “辛苦你了。”林风端起小酒盅,跟老金头碰了一个。

    第二天是周一,按照林风和老爸的合约,他上午不能逃课的。

    不过插秧这么大的事情,林风怎么可能不去,于是他又逃课了。

    站在田埂上,看着面前有点老旧的插秧机,林风有点不满。在他的概念里,插秧机应该是巨大的,自动化的,一条龙的服务。

    不过他忘记了,他是在一九九五年的穆河,不是二零零九年,也不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农科院依靠着农业口的关系,在这么紧张的时候给林风免费弄来插秧机,已经给他解决了大问题。

    紧挨着林风的几个小地块,都是自家留的地,也选择在今天插秧。林风见他们弯腰在水中走着,将一个个秧苗插进水中,估计一天下来,只怕腰都直不起来。

    这样一比较,林风对插秧机也就满意了,不断速度快上几十倍,质量也要好些。

    不过四块田里,有一块是不能用机器的,那是林风特别选出来进行旱育稀植的。

    这是林风听了朴英杰的意见之后,划分出来的一块田。这种旱育稀植的技术并不新鲜,是八十年代中期,日本北海道的水稻专家原正市带到东北来的,最早是在五常开始运用,后来逐步扩展到了北方很多的农村。

    事实上,穆河一号就是用旱地育秧的方法培育出的根系发达、矮壮多蘖的秧苗。

    再种植的时候,秧苗进行扩行减苗稀植,再辅以科学施肥和节水灌溉等配套的水稻栽培技术,据说在北方地区的成效非常好。

    穆河也采取过这种方法,希望能和其他地区一样增产增收。可几经试验,穆河的土质似乎不太适合这种种植方法,近年来就很少有人再采用了。

    穆河一号的研究过程中,农科院的人也想到了这种方法,几经钻研,找到了穆河土质的特征,用旱地培育出来的秧苗,适合多种种植情况。

    林风反正打算多做试验,干脆就开了两块田,一块还是按老方法,另外一块按照稀植的方法,希望能有一个直观的对比。

    “15度,正好。今年暖和的早,成熟期能延长二十天,一定有好收成。”看着插秧机在飞快的工作着,朴英杰掩饰不住的兴奋。

    其他几个技术员也都很高兴,虽然林风一共才有一百八十亩地,在穆河那么多的耕地里,只是指甲盖大小的份额。可他们都有信心,今年收获之后,穆河一号一定能打响名堂。

    只是他们还或多或少的有点伤感,就算穆河一号成功了,也不属于农科院,不属于他们了。

    插秧的进度比人工快很多,不过地片之间还有距离,一时也干不完。弄完了两块地之后就到中午了,林风忙邀请司机和几个技工吃午饭,当然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