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三章 农科院的年轻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十三章 农科院的年轻人 (第3/3页)

“快说说你们的新品种水稻吗,我听李天成说这个品种的水稻有很多优点?”

    朴英杰来了兴致,指着大棚里的那些绿sè稻苗说:“穆河一号是我们用三年时间研制的一种杂交水稻品种。我们将母本水稻与父本水稻杂交,生成杂交水稻种子,再用有抗xìng的除草剂来处理亲本,将父本水稻杀死,从而选出优质的杂交水稻种子。这样得出来的新品种非常适合在第三积温带种植。”

    林风听的头昏脑胀,这些“父本”“母本”之类的专业术语他是一个字都听不懂,见朴英杰还要继续说,他连连摆手说:“你就直说,这种新的水稻比起现在农民种的有什么优点吧。”

    “抗害能力强、存活率高,品质也高于传统水稻,而且是我们根据穆河的土壤和温度情况特别研发的,亩产至少能增加一百公斤。”朴英杰说。

    “这样啊,总之是很牛逼就是了。”林风只能这样想,毕竟他对农业的了解不比其他初中生多多少。但是他有一个优点,就是能抓到一件事的主要脉络,他不需要了解太多的专业知识,只要能把握住大体的走向就可以了。

    “穆河的耕地面积大概有十一万公顷,如果亩产能增加一百公斤的话,增加的总量将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见林风有点不以为然,朴英杰给他扫盲说。

    林风还是算不明白,他的数学很差劲,而且忘记公顷和亩之间的换算了。

    看到林风还是有点迷茫,朴英杰无奈的说出答案:“十六万五千吨……”

    这回林风算是有点概念了,就算一公斤大米一元钱,十六万五千吨增产的大米能给穆河的农民额外带来一亿六千五百万的收入,平均到穆河四十万人口身上,每个人四百多。这的确不是一个小数字。

    “算清楚了?”朴英杰得意洋洋,就好像穆河一号真的已经让穆河的粮食大增产一样。

    林风总觉得有点不对劲,转念一想,朴英杰这分明是偷换概念。穆河就算是有十一万公顷的耕地,也不可能都种水稻。他所谓的增产十六万五千吨,完全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空头支票。

    “你说的数据有问题,咱们穆河的水稻种植面积最多也不过占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吧。何况我听说东鲜的村民不想种穆河一号,你们的研究恐怕白费了。”林风一点不客气的指出朴英杰的问题。

    朴英杰被林风给拆穿,有点嗫嚅:“我说的是理论上的数字……”

    “就算你们的穆河一号真的很好,可推广也未免太不利了。现在是什么年代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啊。”林风说。

    朴英杰叹口气,无力的蹲下来,呆呆的看着大棚里的绿苗:“我们已经给上面打报告了,希望市里能出面划拨一些土地作为试验田。可市里一直没反应……”

    “那就再等一年吧。”林风说。

    朴英杰却摇摇头:“穆河一号是农科院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一年以后,这个单位是否还存在都两说呢。”

    林风本来应该为穆河一号的悲惨遭遇而觉得惋惜,不过这样的局面其实对他有利。如果农科院不存在了,他或许有机会能得到穆河一号的专利权。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