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行动开始(下) (第2/3页)
等大型企业,也很难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
造成这种局面的不是别的,正是因为这里的生产模式。
一般来说,当某个地方,比如说běi jīng三元桥,准备兴建一个建筑或者一片建筑群,这时候,得到消息的玻璃钢销售人员便会像闻到了花香的蜜蜂一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然后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办法拿下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项目。
这些从腾庄或者鲁权屯出去的销售人员一般都挂靠在某个大的玻璃钢生产企业的名下,比如说林灏天的中太现在光销售人员就有一百多个。不过这些销售人员平时并没有工资可拿,一般都是在一些一线或者二线城市蹲点,一旦得到消息有项目,便会通知家里,然后家里的企业就会派出专业的工程造价工程师与销售人员汇合,由销售人员负责跑各种关系,而那些造价工程师则负责提供投标时的各项数据,也负责做标书。一旦项目成功拿下,这些销售人员就会根据工程的造价从中提取回扣。以前林灏天在建立起中太之前,干的就是这种销售工作。
而一旦项目中标,这时候家里的那些大企业除了自己开工生产之外,同时也开始联系那些家庭作坊,让那些家庭作坊按照规定生产项目中所需要的产品,以保证产品尽快地进入工地。所以,这种纯加工方式的生产模式,导致了这些家庭生产作坊注定生产不了那些高附加值的玻璃钢产品。
没有了科技含量,没有了高附加值,也就注定腾庄和鲁权屯这两个全国闻名的玻璃钢生产基地每年创造的利税只有可怜的一千万多点,这和这两个乡镇每年所出产的玻璃钢数量相比,简直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这就好像是一个拥有大象身子和绵羊四肢的怪胎,庞大的生产数量就是大象的身子,而那可怜的利税就是绵羊的四条腿。
这一点,在林灏天去年提出的那份建议书中已经明确的提到了,所以林灏天才打算组建一个玻璃钢生产基地,争取把自己家乡的玻璃钢制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上去,可是却没想到,这个很好的提议竟然被否决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