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九节大家都来搞集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九节大家都来搞集权 (第2/3页)

,袁世凯干脆下令解散国会。梁启超等进步党人虽然愤慨,但也无可奈何。2月12日,“名流内阁”倒台。

    1914年3月18日为了装点门面,袁世凯搞了一个由社会名流和政客组成的“约法会议”,负责起草《中华民国约法》。5月1日,这部《中华民国约法》公布。

    关于这部《中华民国约法》,各学界评价相当低,一言以蔽之:已经几乎体现不出共和含义,而充满了独裁味道。

    袁世凯在谋划政治事务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对地方实力派的的打压,首先袁世凯就任命陆振华为北疆巡阅使,将山西都督的职务给了新近投靠的阎锡山,接着又任命冯玉祥为赤峰镇守使,结果是陆振华既不反对也不承认,阎锡山和冯玉祥二人都跑到天津居下不去赴任。陆振华同样将派人将张强击毙在大总统府门口,这也使袁世凯暂时放弃了对付陆振华的打算。

    但是黎元洪就没有这么幸运了,1913年12月,袁派段祺瑞到湖北。段祺瑞在汉口下火车后渡江见黎元洪,商量整顿军队之事。公务了结,黎元洪送段祺瑞过江上火车。不料两人上车之后段祺瑞反而下车,把副总统留在车上。与此同时任命段祺瑞代湖北都督的总统令也就下来了。原来段祺瑞将黎元洪扣在火车里了,直接押送到北京去了。但两个月后袁世凯又令段芝贵接任湖北都督,段祺瑞回陆军总长任上,他这个湖北都督,纯属过渡。

    从1914年5月起,袁世凯按照新约法,更准确地说是随心所欲地对政府机构进行了改组。5月1日,袁世凯下令撤销国务院,在总统府内设政事堂。政事堂的权限略仿照前清军机处,凡一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议决施行。袁世凯实行独裁政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制造派系,利用矛盾,使其互相牵制。政事堂除设国务卿外,还有左右丞二人,其地位略低于国务卿,也直接对袁世凯负责,用来防止出现国务卿专擅的局面。袁世凯以秘书厅原班底成立了一个内史监,专门负责办理关于大总统切身政务机密者。

    1914年5月8日,袁世凯下令撤销总统府军事处,而成立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为了进一步直接控制军权,不久,袁世凯就以北洋军暮气沉沉为理由,决定在统率办事处下另行编练模范师。6月30日,袁世凯又下令各省都督改称将军,督理本省军务,其性质仅为统率办事处派出代管当地驻军的指挥官。

    5月23日正式公布。改民政长为巡按使,改各道观察使为道尹,裁撤各省内务、实业、教育各司,于巡按使署政务厅之下设置总务、实业、教育各科。规定巡按使为一省民政最高长官,一律由中央任命,不许保荐。

    袁世凯的中央集权有力的打击了地方势力,改善了了中央财政,但是也出动了北洋内部的既得利益者。在袁世凯还能有权威的时候没有什么显现,一旦显现就会彻底的瓦解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

    就在袁世凯大规模的进行中央集权的时候,袁世凯的老对手孙文也开始了他的毁党再造党的集权运动。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到日本。他从二次革命的失败中深切感到:国民党内部思想混乱,组织严重不纯,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涣散,已不能领导革命继续前进。于是,他决心从整顿党务入手,重组新党,拯救革命。

    孙中山认为,“二次革命”失败,非由袁氏兵力之强,而是党人自由散漫,不肯听党魁的话,特别埋怨黄兴自以为是、独断独行,以致坐失良机,受制于人。他打算毁党造党,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然后致力于“三次革命”。对于“三次革命”,他认为日本为中国紧邻,应当主动争取日本的援助,“日助袁则袁胜,日助我则我胜”。

    黄兴则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