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银河系断代史—希格拉大回归~终结之时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银河系断代史—希格拉大回归~终结之时中 (第2/3页)

,因此它的材料绝对不是人工合成的,这可以证明通过材料来反推起源恒星系的做法是可信的。在观察其它河外星系时,斯叶特基斯的天文学家注意到星系zhōng yāng的黑洞吞没巨大星球时会产生高能粒子的周期xìng光焰。如果将这一知识应用于他们所处的银河系,就可以根据指示石每一层的同位素密度粗略地计算出希格拉与银心的距离。这样的计算结果与卡拉克到银心的距离相减,得出两者直线距离至少三万五千光年。详细而漫长的计算持续了20年,最后终于将目标恒星系缩小到350个。

    尽管卡拉克人还从未跨出过自己的太阳系,但是大家已经等不及了!瑟卡1155年,卡拉克从北到南举行了全球公决,从最强大的跨地域工业基斯到最小的农业基斯,人们的意见是一致的:卡拉克上的所有工业和科学力量都将投入到“追随指示石所指明的道路”这一任务中去――返回希格拉,自己真正的家园。

    只是讨论、然后对各基斯事务提出建设xìng意见的戴阿米德议事会被解散,因为它缺乏政治约束力,没有足够的力量调动全球的资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拥有实权的联合zhèng fǔ。从那时起,全体卡拉克人第一次凝聚成一个基斯!

    一旦他们认定什么,

    就会彻底的投入进去,

    那种狂热的激情,

    甚至让人害怕。

    他们所创造的一切奇迹,

    都与此密不可分。

    即便在最为理想的情况下,当前卡拉克上的全部3亿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一次xìng地返回希格拉。初步的计划显示至少要分两步走才能完成这一历史重任。由于无法确定在太空中将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而且无法保证当前的技术在如此跃进式的工程中的可靠xìng,首先要派遣先头队伍乘坐运输船去进行探索,如果他们能够安全抵达希格拉,就要在那里进行一些先期建设,为后继的大规模回归做好迎接准备。此时那艘运输船需要返回卡拉克,一批批地将人们运抵家园。

    通过详尽地分析和计算,确定下能够完整进行先期建设所需要的人数:五十万。在估算那艘运输船的规模时,一个重大难题显现出来:想要维持这五十万人在漫长旅程中的基本生活需要,需要极大量的物资,而想要装载下这些物资,运输船的规模将是骇人听闻的,即便把卡拉克掏空也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唯一的解决途径是用人体冷冻技术将那五十万乘员冷冻起来,到达目的地后再进行解冻;整个航行期间只留下必要的几万人来cāo作太空飞船。如此一来,飞船的规模就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了,详细估算显示这艘飞船不应该小于400万吨。

    为了具有足够能力应付太空中无法预料的各种情况,这艘飞船需要具有小型宇航器的搭载能力,又要具有探测能力,先进的研究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还应该具有生产制造能力,最后,它自然还需要成为几十万用低温睡眠技术冷冻起来的人民的临时家园。

    科学家希望能够从卡托巴和轨道上的那些碎片中找到当初运送他们来到卡拉克的飞船技术,可惜未果,卡拉克人只能自己摸索。所幸所有具有科研能力的基斯都愿意无偿开放自己的知识,供科技攻关使用。

    当时,我问他:

    “你在地面上有财富,有地位,有更顺畅的发展前景,

    为什么要抛弃这些,到天上去?”

    他说:

    “因为那里有一颗星球,还有一个月亮。

    那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回到那里去。”

    瑟卡1159年第一季度,运输船的最终方案确定下来。人们把这艘几乎具有所有功能的飞船称为“母舰”,最后的设计总重达500万吨。

    母舰的规模是如此庞大,以至于光是进行这一工程项目所需的前期准备就用去了整整20年。预定的建造场设置在卡拉克的环地轨道上,人们把残骸带上的小行星牵引到那里,切割飞船用高能激光将这些小行星分割成可以控制的大小,然后把碎块拖入分段分解阵列中,在那里会有一系列融化火炬将小行星分解成各种基本的元素。之后,材料工厂将这些元素合成合金和复合材料。在这里得到的许多经验和教训又在为母舰服务的下一代资源采集船中得到提炼和应用。

    下一步是搭建环行脚手架。这一构造用了4年才完成,这是建筑史上最大的构筑物,高达25.6公里,停放在环地轨道上。它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哪怕在地面都能够轻易看到,于是乎,卡拉克告别了没有月亮的年代,从此以后,一个奇形怪状的发光物开始闪烁在夜空中。

    脚手架建成后,母舰的工程正式上马了。在接下去的25年中,母舰从中心部分开始一层层往外兴建。在之后的数十年中,全卡拉克最jīng锐的一万多名技术人员连同两万五千个机器人为建造工程夜以继rì。直到1208年,母舰安装上最后一层陶瓷装甲,彻底竣工。

    母舰的航行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以业已成熟的聚变驱动技术为基础,基本上它是一系列大型的聚变反应堆,通过一个一定形状的磁瓶排出高能等离子体。在最大输出状态下,可以为母舰提供2g的加速度,这虽然很慢,但是却很稳定。姿态控制引擎由主引擎通过一系列导管提供等离子体来工作。

    母舰的第二种推进系统就是超空间跳跃系统。在较底层的船尾舱内,有一个巨大的电磁屏蔽区,里面放置着超空间模块。这是科学家根据在卡托巴中所发现的超空间核开发出来的仿制品,根据母舰的巨大规模,它被放大了12倍;另外,虽然人们还无法启动超空间核,但是仍然把它嵌入模块中,一同安放在母舰里。

    当母舰的核心功能部分建造完成后,乘务员就开始进入飞船进行各项任务的演练。想要cāo纵如此巨大的规模,无论是电脑系统的整合,还是人员系统的组织安排,都复杂得无法想象。很快,一个接一个演习的故障使系统整合专家几乎疯狂。甚至在最基本功能的模块舱实验中,都有那么多数据需要分析,每秒钟都产生那么多反馈,现有的ai技术根本无法应付,因此各舱室的cāo作人员被追加到几百人。这样一来电脑系统的问题解决了,人员组织的问题又膨胀起来。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掉的话,母舰别说回归家园了,只是通讯系统的混乱就足以让它瘫痪。人工智能专家拼命努力,力图提高ai的工作水平,但是它们的稳定xìng让人无法信任。硬件上的建设工作rì新月异,但是软件上的停滞几乎使回归大计成为泡影。

    这种困扰一直持续到卡伦?斯叶特的挺身而出。

    我担任她的家庭教师,

    那还是在她很小的时候。

    那时她还是一个扎着两条小辫子,

    整天大跳马南快舞的疯丫头。

    可是现在,

    我想人人都会对她敬仰万千。

    卡伦?斯叶特是当代斯叶特萨――胡安?斯叶特的独生女儿,是基斯萨的直系继承人。她的专业是神经元科学,在母舰建造和系统整合期间,她一直在从事生物电路的研究,力图用一种生物xìng的“电脑”来模拟人脑的功能。当听到母舰的工程人员遇到信息处理的瓶颈时,她意识到自己的研究或许可以派上用途。

    然而,卡伦的研究还停留在神经元的基本层次,离真正制造出能像大脑一样多路并行处理数据的生物电脑还有很大距离。但是卡伦想到了一种现实可行的折中方案:既然无法仿制出人脑,那就把真正的人脑接入到电脑中去。具体实施方法是:将一个人的主神经打开,将数据流直接与生物电路界面连接,使这个人附着在母舰数据系统上。让一个活人成为母舰的信息处理中心。

    可是这样的方案听起来比较残酷,因为必须有人志愿进行神经外科改造。卡伦?斯叶特拒绝让她自己的这种不成熟技术在其他人身上使用,她固执地自愿接受神经改造。实验是成功的,唯一的缺点是卡伦被永久xìng地嵌在飞船的舰桥上,她成为整艘母舰和整个回归舰队的指挥官。

    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力量,

    但是在大自然中,

    没有任何力量比人更强。

    生物学家对沙漠动物的研究是低温冷冻学的最初灵感所在,那些动物都形成了在夏天最热的时候躲在沙漠地下深处进行夏眠、暂停身体机能以躲避炎热的习xìng。卡拉克原生生命形式用来消耗自己细胞中的水分以及防止在高温暴露下蒸发的生理机能,需要能够在人工条件下进行模仿和再造,以便能够解决一个相似但却矛盾的问题:在低温冷冻时由于冰霜扩张造成细胞损坏的问题。

    人们开始动手进行人体试验。1185年,一个名叫雷?马根的志愿者被放入低温座舱中,然后座舱被置入一艘小型探测飞船。这艘飞船在接下来的6个月内沿着一条椭圆形轨道环绕卡拉克太阳系进行漫游。按照实验计划,飞行员马根在整个飞行过程中既不能醒来也不能消耗任何维持生命的养料。测试成功。更大规模的试验同样没有出错,人体冷冻学和冬眠技术就这样顺利攻克。随着技术的测试和完善,工程师开始装填航行所需要的数十万个低温吊舱。

    考虑到吊舱的意外破损,为了保证有不少于五十万个完好的冷冻者安全到达希格拉,冬眠的志愿者征集了六十万名。所有志愿者要求符合一些技能、年龄和健康状况上的标准,所有小于17岁和高于50岁的人都没有被接受。

    应该说,尽管技术在rì趋完善,但是技术内和技术外的风险仍然存在,一来是体质不够硬朗的人可能会受到低温的损害,二来整个母舰的先期探险就是一个风险xìng极高的行动,所有母舰乘员和冬眠者很可能一去不返,或由于技术的缺陷或由于残酷的意外而丧生太空。如果他们能够安然到达希格拉固然可喜可贺,如果他们失败了,就会成为一次代价高昂的实验,可以为以后的新的回归行动提供经验教训。每一个志愿者都被如实地告知了以上诸条风险,然而报名者仍然人头攒动。每一个被录取的人,他们家人都是一喜一悲,喜的是为他(她)而自豪骄傲,悲的是他(她)有可能死于非命。

    按照计划,在母舰下水前的12年,志愿者就开始临床实验。首先,他们做好一些准备工作然后被放入低温吊舱中,在那里他们会被慢慢冷冻起来,这一过程需要两个星期的时间。这些吊舱储存在卡拉克地下深处的一个保护区内。在冷冻完成后,每一百个吊舱被安放入一个支架中,然后送入太空。在环地轨道上,这些支架会被置入一种大型冷冻盘内。每个冷冻盘存有一千个支架,整个轨道上共造有六个冷冻盘。

    母舰下水之后,将会进行超空间跳跃测试,如果测试顺利通过,那么这六个冷冻盘就会被装入其中。再进行少量必要测试后,母舰就会载着全体卡拉克人的希望,向希格拉挺进。

    虽然运送殖民者的主角是母舰,

    但是不能让她单枪匹马,

    必须建造一些辅助飞船才能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

    整支回归舰队的辅助飞船,包括资源采集飞船,侦察和探测卫星,以及基本的武装宇航器。

    由于研究和开发过多集中于母舰的建造上,卡拉克人的小型飞船技术和xìng能相对显得比较薄弱。为了弥补这一空白,在整个回归准备计划的后期,研究工作正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着,母舰上进行着越来越多的辅助飞船的飞行实验。

    所有小飞船都是以核聚变提供能源的引擎进行推动的,这跟推动母舰在正常空间移动所使用的设备基本上相同,只是规模小一些。

    由于不能确定在回归航行中是否会真的碰到外星人和他们的敌视行动,人们对是否有必要建立大规模的武装护卫力量无法达成统一意见。最后被设计并建造的只有单人驾驶的战斗机和两三人驾驶的护航艇级别的小型武装飞船。

    尽管没有大型武装飞船的开发,但是人们对武器的使用非常热衷,因为考虑到母舰的庞大体量很可能招惹一些小流星体的撞击,为了保护它,需要有力的武器先一步摧毁流星体。以当前卡拉克人的技术,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投shè型武器。投shè型枪炮1000多年来已成为一种艺术。在太空中,制造武器的原理是相同的,但是武器的内涵大大扩展。高效能源系统的开发,使运用磁力加速实现超高速投shè成为可能。目前,太空航炮使用重元素制成的圆柱形炮弹,它以超导外壳包覆,用磁力加速器进行发shè。尽管发shè原理比较原始,但是强大的动能使它比那些听起来炫之又炫的“高科技武器”更加实用。这种电磁炮已经完成小型化,并装备在战斗机和护航艇上。

    卡拉克人当前所掌握的另外一种武器技术是导弹。虽然弹体太小,无法安装聚变推进器,使其飞行速度相较飞行器来说太慢了,而且预期中的太空战斗的战场范围使导弹完全不足以完成爆炸任务,但最近的一项试shè显示在导弹速度和jīng度上存在质的飞跃的可能xìng,而且为了更有效地对付慢速目标,母舰和它的舰队还是使用了这项古老的武器技术。

    在装甲和防御体系方面,保护好增压的载人区从而确保人类在太空中的生存是飞船设计师最首要的任务。考虑到不管是理论上的敌人攻击还是天灾,船体设计了拥有一定富余度的复合层来承受各种冲击以保全飞船。目前,战斗飞船配备了一接触动能武器或粒子束武器就会立即汽化的燃烧式装甲层。这一快速蒸发层既可以改变穿甲弹的shè流方向,也可以散失粒子束的能量。在这一层装甲下面,是一层稀薄的吸能式保护层。保护飞船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一层坚厚的水晶聚合体混合物,它与先进的陶瓷材料编织在一起。这种装甲是卡拉克人所能开发出的最强韧的材料,它能够在巨大的撞击之下进行弯曲伸缩。驾驶舱则用双层动力装甲保护。科幻小说中的“能量保护罩”经过论证是不切实际的,目前已经研制成功的这种综合型动能/粒子束装甲系统足以使卡拉克人的飞船能够在毁灭xìng打击下获得一定的生存几率。

    没有他们,

    母舰只是一堆废铁,

    回归只是一句空谈。

    尽管母舰庞大的组织结构需要大量人员,但这个问题几乎从未给人们造成过困难,因为卡拉克上各具特sè的基斯可以提供大量不拘一格的优秀人才。经过层层筛选的jīng英分子在预先编排的母舰乘务序列中各尽其职,各得其所。

    卡托巴发现之后重新活跃起来的纳贝尔基斯,因为对回归的执着和对先进科技的掌握,有很多人入选了母舰乘务员。斯叶特基斯先进的天文学是母舰安全航行的必要保证,而且他们对科学的求知yù望可以帮助其他人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他们必然成为母舰乘员的jīng神核心。李尔赫人因为对航天器的设计和使用妙手独到,不仅在建造母舰中不可或缺,在cāo作母舰时同样必不可少。帕克图人乐观坚韧,面对漆黑的前方和未知的旅程,没有他们在身旁就好像没有了信念的支柱。通信技术、密码学和语言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卡勒尔成为卡拉克上参与母舰人口比例最高的基斯,而且他们对局势异常敏锐的判断也是回归所需要的。喜好探险和渴望第一个看到新鲜事物的xìng情使马南人成为星际外交官和侦察飞船驾驶员的不二人选。尽管没有决定是否需要建造专门的战斗飞船,但考虑到漫漫旅途中可能发生的暴力冲突,被誉为战神子民的索班人自然成为母舰的安全官员。

    数十年的选拔与培训,所有预定的母舰乘务员都jīng神饱满,信心百倍,只等上面一声令下,便会投身茫茫星海。

    这一历史事件,

    是古往今来被搬上银屏次数最多的题材。

    然而,

    我多么希望它永远也没有发生。

    时间定格在瑟卡1208年。

    几乎一百年前,人们发现了“最初城市卡托巴”。之后的100年里,所有基斯通力协作,几乎全卡拉克的所有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科技力量,都集中到同一个浩大工程中来。在这个工程进行期间,共有2357名同志为人民的未来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名字被镌刻在母舰的zhōng yāng超光速推进器核心上。他们永远不会被人遗忘,而他们勇敢的jīng神将先于飞船进入超空间的旋涡之中。

    今天,经过四代人的不懈努力,有关回归的各项工作――上至母舰建造,下至人员安排和航行物资储备――终于准备就绪。由所有新兴技术、所有心血和所有牺牲凝结而成的母舰,即将发shè!

    母舰停在船台上的时候,已经对其各项系统进行过不知多少遍的试运行和检测工作了,待母舰真正发shè后对它们进行的验收将是作为保证万无一失的最后一道关卡。此次测试的重头戏,是对母舰跳跃能力的检测。

    尽管已经用各种不同比例的飞船安装了不同尺寸的测试模块进行了广泛的测试,但没人感保证母舰上那超巨型超空间模块运转起来不出问题。基础理论的薄弱使得模拟试验的真实xìng大打问号。

    卡拉克人对超空间核的仿制有很大的局限xìng。首先,根据理论模型计算,超空间模块最远只能跳跃2500光年,估计超空间核能够进行远得多的跳跃,可惜以卡拉克人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使用它。其次,对超空间模块的能量输出控制得很不得力,每次超空间模块都只能启动满足2500光年跳跃的巨型隧道,而无法根据实际距离需要随意调节隧道规模;这就意味着,每次想要发动超空间模块,必须注满足以跳2500光年的巨大能量,不管实际上可能只需要跳几光年。如此巨大的能源系统,使得模块无法充分地小型化,最小的也只能装在中型飞船上。最后,结束跳跃的方法,只能通过释放多余能量来解决,也就是说,当到达目的地时,通过急剧释放模块能量使其关闭,从而使飞船返回正常空间,如此大动干戈的方法,使得每次再起动都需要从头灌注能量,费时费力。

    可是,这样已经达到卡拉克人对超空间物理认知的极限了。无论如何,为了早rì回归自己的真正家园,人们决定让母舰开始截止目前为止,最大质量物体的超空间跳跃实验。为了进行尽量仿真的测试,母舰预定的乘务员全体登船,预期的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