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 过年(续) (第2/3页)
上轻了一口,嘴里说出了话,顿时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老京城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二十五、炸豆腐,二十、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
民谣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京城的美食。在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十年代可都是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当然,现在生活物资丰富了,餐桌上的东西也多了许多,不过大年三十,蜜供、萨其马、鲤鱼、红烧肉之类的传统食物,还是必不可少的。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纪嫂就把过年必不可少的饺端了出来,在京城风俗,素馅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要用来敬神,不过楚琛家毕竟不同于一般家庭,敬神就不太方便了。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和肉、菜混合陷的。
在饺、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纪嫂还端出来一盘打“豆儿酱”,这是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这也是老一辈的传统菜肴。
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吃饱喝足,一大家就坐在一起,一边磕着瓜吃着零食,一边看着电视聊着天。看着这四世同堂的一幕,楚琛的心不禁就有一股暖意流过……
…………
过年是快乐、忙碌、短暂的,转眼间,就到了大年初四。
传说,每年正月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不宜离家。虽是无稽之谈,但符合人们连续过节需要有一天在家调整一下的要求,因此民俗有初四不出门的习俗。
不过现在毕竟是新世纪了,初四就算出门也没关系,于是呆在家里有些无聊的楚雨兰,就拉着楚琛想去逛庙会,反正没事可做,楚琛就答应了下来。
庙会,俗称庙市,旧时每逢寺庙开放的日期,商贩和民间艺人们在寺庙附近设摊圈地,售货及表演杂艺。后来,寺庙有的绝了香火,集市却仍照常举行,演变成纯商业娱乐的集市,人们照旧叫它庙会。
以前过春节。商家初一到初五都不开门。庙会的摊儿就是过年时最兴盛的买卖家儿,吃穿用度一应俱全。特别是过年时应景的各色物事,密密匝匝地摆在摊上,挂在架上,透着红火。逛庙会的人们摩肩接踵,没有哪家生意不红火的。
其,最开心的要数孩们,花样繁多的耍货(玩具)在向他们招手,这时候向父母撒娇。多半都能如愿。
兄妹俩选的庙会是最负盛名的厂甸庙会,以老京城特有的历史化奠定基础,把热闹传统的氛围带给大家。
厂甸庙会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始于明代嘉靖,兴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一直举行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依然红火热闹,后来不幸夭折,一下偃旗息鼓37年。也许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