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五十五章 黑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五百五十五章 黑陶 (第3/3页)

妙绝伦,周平看到它时,惊呼道:“老板,这不会就是大名鼎鼎的龙山化的蛋壳黑陶吧?”

    龙山化,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鲁省半岛,其他地方也有少量遗址发现。这个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化”。

    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高柄杯,为龙山化的一种代表性器物,是一种专为礼仪用的器皿,多见于较大型的墓葬。

    蛋壳陶取材于远古时期河湖沉积的细泥。其细腻程度甚至超过现代工艺生产的陶土,而且这些陶土绝不含粗砂或其他杂质。

    陶艺匠人采用快轮拉坯成型或分段手工成型,经利坯、打磨、砑光、剔地儿、划花、锥孔、镂空、捏塑、贴塑、粘接、高温烧制、渗碳等多道工艺烧造而成,吸水率较低。出土器物历经数千年基本不受水土侵蚀,器物表面光洁如新。

    薄陶胎是其制作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最薄部位在盘口部分,薄者0.3毫米,个别有薄至0.2毫米的,一般在0.5毫米左右。

    柄部和底座因要承托上部重量,陶胎略有增厚,但常见也不超过1-2毫米。器身高度不超过25厘米,重量多数为50-70克。蛋壳陶有“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之美誉。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称其为蛋壳陶。

    不过,据现在的制陶技术显示,要顺利拉出厚度在0.2―0.5毫米左右的薄胎陶坯几乎是不可能的。景德镇明清官窑的薄胎瓷底部厚度也有1―2毫米左右,拉坯至口沿处才不足1毫米。除非用模制注浆成型工艺,否则照原样仿制蛋壳陶,技术难度令今人无法想象。这也是困扰现代许多专家和学者的一个难题。

    楚琛把手的高柄杯仔细打量了一番,发现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和真正的龙山蛋壳黑陶一般无二,随后才点头道:“如果我没看错的话,这确实应该是一件龙山蛋壳黑陶。”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