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七章 一门祖孙双状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七章 一门祖孙双状元 (第2/3页)

的。例如明洪武十八年的状元本应是花纶,但等到拆号唱名的时候,朱元璋却说自己夜做一梦,状元姓丁。主考大臣们随即翻阅试卷,找出名次较后的丁显。朱元璋说,姓丁名显,自然应“显”。这个幸运的丁显,与朱元璋并非沾亲带故,也不曾写过惊人诗文,朱元璋是否真有如此一个梦也难以查考。从多种史料推测,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朱元璋晚年多猜善忌而又自以为圣明。他怀疑阅卷大臣玩弄把戏,拉私人关系,所以特地挑出个丁显。可笑的是,这个丁显后来也没有“显”出多少才干。

    有的名字本来很好,但生不逢时也可能失去状元。明英宗天顺四年殿试,状元本是祁顺,这个姓名连起来就是祈求顺从、孝顺。然而不幸的是,祁顺与英宗的名字祁镇相近,于是状元就换成了王一夔。

    不光是明朝,即使在刚过世的顺治年间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顺治十二年,本拟定的状元是太仓人王揆,唱名的时候,顺治却因读音想起了《王魁负桂英》这个流传极广的剧本,就开玩笑说:“是负心的王魁耶?”这下可不得了,王揆马上就被抑为第三甲。有的人名字吉利、吉祥,就交了好运。顺治十六年,昆山人徐元文,考试成绩虽在前列,却并非优等,只是顺治帝认为他名字好,仪表也好,特把他定为状元。

    由此可以看出有很多状元都是徒有虚名的。而傅寒竹虽然靠的是真才实学走到这一步,谁知道孝庄太后在定状元的时候有没有因为傅以渐的原因。总之不管怎样,傅寒竹这个状元郎是铁定无疑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几个人,代旭因为文章好写的又是时政,延续了之前的黑马精神。列为一甲第三名,成为了这次殿试的探花。徐干表现也不错,名列二甲第七十二名,要比李明山的三甲高一等。

    最值得提的是二甲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