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刁蛮女初显羞涩 傅秀才志在进士 (第3/3页)
子啊,我在济南就听说贤侄的大名了。呵呵。”山东知府笑道。
其实山东知府也已经四十多了,他的孙子比傅寒竹只小两岁,但他是傅以渐的门生,所以只能与傅寒竹的父亲同辈而论。若不是有这层关系他一个堂堂山东知府也不会大老远从济南来聊城,参加这么一个形式上的宴席。
“岁昌啊!你这是挖苦我呢,我把你们都带成人样了,那三个不成器的儿子没一个有出息的。”说道他的儿子,傅以渐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
“学生不敢,如今贤侄如此出息,不也为您老争了不少光嘛,早就听说贤侄文武双全,名声享誉这个聊城,学生早就想见见了。”见自己说错话,山东知府赶紧打圆。
“学生才疏学浅,怎称得起知府大人如此夸赞。”傅寒竹谦虚道。
“好了,都是自己也人也别客套了。寒竹,最近有没有复习功课啊?”傅以渐在一旁道。
“孙儿始终都在学习,温故而知新。”傅寒竹道。
“这就好,不要因为有一点点成绩和名声就骄傲起来,今天给你找来有件事要跟你说。你刚中了秀才,原本今年没有乡试,但今年新皇帝登基是有恩科的。所以今年秋天是有秋试的,你要有所准备。”对于傅寒竹的回答,傅以渐很满意。
恩科傅寒竹是知道的,乡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同时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
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连中三元”。傅以渐虽然是大清开国第一状元,但他在乡试中并没有中解元。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连中三元这种事情也是要靠运气的。
“孙儿早已在准备了,若是乡试中了举人,孙儿在明年的三月赴京考取贡士成为进士,定不负祖父与家父的期望。”傅寒竹回答道,其实他对中举人和进士是很有信心的。
连中三元他不敢说,因为这里的问题很多,包括主考官的个人喜爱,和最后皇上的赏识。但自己两世的思维和读过的书如果不能高中,自己也就白转世了。
“你的口气还不小,我也不难为你,乡试你如果中了举人,明年的会试落榜也没关系。中了举人就可以某个差事,进士多考两次也没事,毕竟你还小。”傅寒竹的回答虽然令傅以渐很满意,但还是装作严肃的告诫道。
“老师以贤侄之才中个举人还是很轻松,我想就是明年的会试也没多大问题。”山东知府恭维道。
“你也不用帮他吹嘘,如果他明年真中进士,我宁愿老脸不要也要向太皇太后给他谋个好差事。”傅以渐旋即道;“好了,时辰也不早了,都回去休息吧,岁昌你如今已经是山东知府了,我只不过是个安享晚年的老人以后这种小事也不用总往这里跑,我知道你已经安排了客栈,就别回去了,今晚就在这住吧。”
“老师这是折杀学生啊,就是官做的在大我也是您的学生啊。”山东知府拱手道。
“寒竹也回去休息吧,这段时间多读点书,为秋试多做些准备。”
“孙儿告退。”
“学生告退。”
一夜无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