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刻艺术简介(可不看)二 (第2/3页)
就是过分的世俗化,严重的削弱了雕塑艺术所应有的纪念xìng、恒久xìng,更谈不上雕塑艺术在空间上、体量上的追求;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xìng,作为雕塑艺术众多分支的一种——民间工艺雕刻艺术,却由于世俗化而得以大力弘扬,象现代的泥、面、糖等彩塑,以及石、玉、牙、骨、竹等雕刻以及金工、漆雕等技艺,大多可以把他们的肇始年代定为宋代。
可以说,中国的雕塑艺术,到元、明、清三代,一直走着下坡路。在前代繁荣发达的宗教雕塑、陵墓石刻、明器塑造等雕塑艺术形式,都走向尾声,甚至几近消失。值得一提的只有手工艺雕塑、建筑装饰雕塑等寥寥几项。这种结局与前代的辉煌极不一致,尤其在清代,仅有的雕塑艺术品种也被淹没于繁琐的装饰、平庸的造型。因袭前人,仿制古物,效果却往往萎靡颓唐,即使有些新创,也有画蛇添足之拙劣。
但元代的统治者毕竟是一些游牧民族的集合体文化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化艺术的发展得以阻碍。但元代统治者很快就意识到了这方面的不足之处,在zhèng fǔ部门中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大力发展手工艺,这里也包括雕塑工艺。元蒙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世祖曾延请法王八思巴为蒙古“国师”,藏传佛教的造像——梵式造像开始兴起。这种佛像的塑造,是按严格的宗教仪规进行的,其独特的形式自元代以后,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元代以后,中国社会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儒、释、道三教建筑并没有减少,而是更加扩大了施工规模,所供奉的偶像也更加复杂化。与此同时,石窟艺术却走向衰退和凋谢。
敦煌莫高窟尚有少量元代雕塑,但没有什么艺术xìng可言,不能与前代的雕塑艺术同rì而语杭州灵隐寺有一处少有的元代雕像群,飞来峰的摩崖石刻承袭着宋代风格,主要是菩萨、天王等内容。其中有藏密雕像出现,白度母、绿度母最为常见,这些造型风格混杂的雕像,到目前还遗留下来二百余尊,是元代造像的主要集中地。飞来峰石刻的jīng品当属布袋和尚,民间俗称为“大肚弥勒佛”,成为富足、欢乐、喜庆的象征,为信奉者所喜爱。据说他的生活原型是一个叫契此的和尚,常独自策仗背曩行乞化缘,形象疯癫,市人皆认为他是弥勒佛显身,倍加供奉。有雕塑艺术史认为飞来峰元代布袋和尚是最早的弥勒佛,此造像表现布袋和尚席地而坐,无忧无虑,手持念书和行乞布袋,袒露着滚圆的大肚子,xìng格独特。
中国的石窟雕塑艺术少有道教,山西太原灵山道教石窟是罕见的特例。道教在元代没有得以重视,甚至受到歧视。道士们纷纷“该行”,大多数当了僧人。石窟雕塑艺术形式是受印度佛教影响而产生的,遍布全国的大大小小石窟群,都在弘扬佛法。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西南20公里,雕塑题材为太清元始天尊、上清道德天尊等。道教不重偶像塑造,后来的造像活动是受佛教的影响。龙山石窟原来还建有道观,后被毁坏,邱处机及弟子们的雕像还都保留了下来。在雕塑手法以及整体布局上,明显受到唐时风格的影响,但从雕塑艺术语言上却缺乏生气。只有窟顶的浮雕装饰还有些特sè,采用民族特点较浓的凤凰、彩云等图案,富有强烈的装饰xìng。
元代的寺庙雕塑多以藏传佛教造像为主,不同于汉化的佛教造像。以威严力士拥抱着裸女的“欢喜佛”之形象随处可见。由于民族习惯的原因,这种被称为“奇形怪状”的造像,得以保留下来的很少。另一处得以保留的元代道观在山西晋城,有元代彩塑二十八宿星,由于各自掌管的职能不同,所以不同的宿星形象被表现为神态不同的男xìng和女xìng。位于běi jīng昌平居庸关的云台浮雕,也是元时浮雕作品。云台之上原设有三塔,后被毁,云台门道饰有浮雕,刻着天王、鸟王、卷叶等图案。此处浮雕表情夸张,造型结实。
元代统治者死后,都被运回原籍治丧,由于丧葬习俗的不同,没有发现当时的陵墓雕刻。元代墓穴中也很少发现墓俑,陕西、江西、辽宁、河南等地的元墓均无墓俑。只是在西安郊区发掘的元代墓穴中发现少量人俑,均为蒙古族人的形象和妆扮,无论男俑还是女俑,其姿态一般都比较僵直,没有柔软起伏的形状。
宋代以后,建筑上的装饰逐渐出现了较多的彩绘,元代的建筑构件装饰以木雕或砖雕为多,这些方法在明清两代达到高峰。元代的zhèng fǔ部门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建筑工程,名“匠作院”,从原材料采办,到泥、瓦、木等工艺制作,还设有玉局、石局,专门从事雕刻装饰。明代建筑的很多布局、雕刻装饰都承袭元制,我们依然可以从元大都的一些遗留物上看到痕迹。元大都的宫殿建设动用了数不清的能工巧匠,耗时费力,也涌现出重多的雕塑名手,如有记载可考的杨琼、段天佑、邱士享、李合宁等。由于元代统治者崇拜藏传佛教,所以从xī zàng请来尼泊尔人阿尼哥,他的名字的事迹见于元史,以制密宗造像为长,而且培训了内地的匠师。刘元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个,香山寺四大天王像就出自他手,他还塑造过道教的三清像,神态逼真,手法高超。刘元在当时名气很大,,他的作品常见于文人的笔记描写,《元史》也有专门章节记载他的创作情况。由于他在雕塑艺术方面的成就,元代朝廷延授于他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人称“刘正奉”,在中国雕塑史上,这样高的待遇是绝无仅有的。
元代社会国家趋向世俗化,道教造像先期受到佛教的影响,但后来反过来对佛教造像有所影响。佛教造像从宋代以后,罗汉像大肆兴盛,人物xìng格,动作表情等方面的表现更加丰富;元代寺庙建筑的形式和xìng质都与前代不同,药王庙、城隍庙、土地庙等大大小小、名目繁多的寺庙纷纷出现,而所有的神庙中都没有供奉的神像,造像数量上有增无减,但艺术水平都有所下降;元代是一个好大喜功、只顾大肆扩张却不重建设的封建帝国,其帝国的皇帝陵墓也一改前代的仪卫形式,所以在此方面乏善可陈。
明朝(1368—1644)最初建都安南,后来迁至běi jīng。明代统治者起先是本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原则推翻元朝统治的,所以它的文化艺术特点明显有追溯唐、宋风格的痕迹。在名目繁多的寺庙里,供奉着各式各样的神像,从题材到表现手法上rì趋世俗化、民间化。石窟雕刻方面已接近尾声,虽然在敦煌等大型历史悠久的石窟中仍有明代作品,但就其艺术价值而言,已不能为雕塑史一提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使远离人群的石窟艺术为寺庙艺术所替代,尤其是私人祠堂的兴起,几乎使石窟开凿在明、清两代走向绝迹。山西为我国明代地表文物保存最多的省份,平遥双林寺便是其中之一。双林寺的历史较为古老,元明“中都寺”,至宋改名。现存明代造像一千余身,最有代表xìng的是金刚力士像、渡海观音向、罗汉像,以及众多的供养人像。供养人造像写实能力极高,充分表达了人物xìng格和jīng神状态。明代造像材料以泥塑为主,běi jīng的区也有众多寺、庙、宫、阁内保留有塑像,据记载,有许多塑像直到“*”前还保存完好,后来遭到人为毁坏,实在是件憾事。
十三陵现在已成为běi jīng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位于昌平县境内,它是明代十三位皇帝的陵墓集中区。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墓设在南京,而成祖朱棣加害于执政只有四年的朱允炆,使其死无葬身之地,这位第二代皇帝惠帝,比最后一位(第十六位)崇祯皇帝更惨;还有一位景帝(第七代)朱祁钰亦无陵墓。
十三陵以成祖长陵为中心线排列的雕塑群与孝陵一致,但与前代有所不同,计有独角兽2对、石狮2对、华表2对、石马及石人物6对、石虎4对、石羊4对、官吏2对、伺臣28对,这条神道现为十三陵共同的神道其他十二座墓陵没有各自的神道雕塑,只设牌坊、宫门、碑亭等建筑。十三陵的石雕在体积上大于孝陵,从总体风格上看,虽有比较jīng细的技术处理,但与前代比较起来,缺乏艺术活力,有概念化的倾向。
明代第陵的雕刻群还设置在安徽、江苏泗洪、江苏南京、běi jīng、湖北等地,一为光宗耀祖、一为安定各地人心,太祖之孝陵设置在南京钟山,非前代“以山为坟”而是“依山为陵”。孝陵规模宏大,布局独特,清时被整修过,略逊sè一些。这座建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陵墓至现在尚存石雕18对,体积比较庞大,形象概括、简练,可称为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作。
明代的墓俑雕塑比前代要多,其中主要制作材料为木或陶。木俑不易保存,所以后人发掘所得的木雕大多损朽,严重丧失其艺术价值。而陶塑的保存则比较完整,除非人为损坏,一般都能从中体察其原貌。河北省阜城县嘉靖明墓比较有代表xìng,除陶质俑人外,还有体现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居室、厨房等;另一处明时期墓俑,为西安五十年代所发现,其雕塑风格真实生动,反映了当时rì常生活中的形象。此外,在江西、上海等地的明墓中,也有大量墓俑被发现。
明代建筑至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