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3章 危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3章 危机 (第3/3页)

功能,四周是书橱和沙发,中间是一张长条桌和若干把椅子。靠窗一侧陈列着许多第四季冰川沉积物的地质标本,多为当年李四光野外考察的收获。其他家具则是那个年代留下来的,一个质感陈旧的皮沙发的扶手已经开裂,露出里面的棉絮。这几个沙发,还是李四光1950年回国时,在旧货市场上买的便宜货,看来年头更为久远。客厅的隔壁是办公室,尚未恢复原样,但一张大写字台是李四光用过的。办公室一端墙上有一块玻璃黑板,当年地质队野外作业回来,向李四光汇报时,他常利用黑板做一些讲解或布置,也曾借这块黑板给科技人员讲授地质力学,这大概是多年执教生涯所养成的习惯。值得一提的是,黑板上写着“斗私批修”四个粉笔大字。李四光有着很深的国学基础,不光散文写得好,旧体诗写得好,即便是地质学的论文,同样写得“有声有sè”。他的音乐造诣也相当深厚,尤好小提琴。他在巴黎写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李回国后曾请音乐家萧友梅过目提意见。这首提琴曲写于1920年,在近八十年之后的北大百年校庆的晚会上,第一次得到公开演奏。它的面市修正了马思聪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曲作者的说法。这首曲谱和李四光在国外常拉的小提琴,都陈列在纪念馆里。晚年的李四光,生活很简单,衣着也很不讲究,得过且过,甚至补丁摞补丁。李四光去世后,工作人员李四光雕像

    想找几样遗物留下来,找来找去也没发现什么像样的值得保存的东西。李四光夫妇在世时,这幢小楼只他们两人居住。他们去世后,女儿李林一家搬了过来。李林2002年5月31rì过世,丈夫邹承鲁也患病在身。一门三院士,已传为佳话。四十多年前,李四光家的小楼,李家南门外那棵有上千年历史的银杏树,以及明朝大太监刘瑾等历史人物的墓碑,都是周围颇为扎眼的标志。如今高楼林立,李四光故居被夹在当中,小楼因年久失修,多少显得有些残旧。编辑本段个人名言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真正的科学jīng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编辑本段历史镜头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少年有志,为了要造出"第一流兵舰",15岁东渡rì本,学习造船专业。但是,当时中国没有钢铁不能造船,李四光又转赴英国,学习采矿。可他觉得采矿离不开找矿、勘探,还需要掌握地质学的专门知识,于是,他最终选择了地质专业。后来李四光为中国的地质学特别是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889年10月26rì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1904―1907年留学rì本,入东京宏文学院普通科学习。1905年8月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1910年7月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毕业归国后任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1911年10月―1912年8月先后任湖北军zhèng fǔ理财部参事,湖北军zhèng fǔ实业司司长,湖北省同盟会支部书记。1913年10月―1918年6月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学地质学。毕业时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1920年归国,任běi jīng大学地质系教授。1928年1月任zhōng yāng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31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34年―1936年4月在英讲学,接受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7年11月率zhōng yāng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迁广西桂林。1944年,地质研究所经贵阳迁往chóng qìng。1945年4月,兼任chóng qìng大学教授。1948年8月赴英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1950年5月回到běi jīng。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员会主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1年8月担任东北地质专科学校校长(吉林大学地学部前身)。1952年3月任běi jīng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第一任校长。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6年2月成立地质力学研究室,兼室主任,1958年室改成所,兼任所长。1958年6月被苏联科学院授予国外院士。8月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9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2月加入中国**。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第九届zhōng yāng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1971年4月29rì逝世于běi jīng。编辑本段相关故事三年级上册(25页开始)课文:李四光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是谁把它放在哪儿的呢?”“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这我可说不上来了。”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编辑本段武大情缘作为一名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1932年5月27rì李四光为毕业纪念刊题词

    家,李四光一生奔波劳苦,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给世人留下了享用无尽的jīng神财富。他一生奔忙却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20世纪30年代主持兴建的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区,便凝结着他的教育救国理想。1928年7月,南京国民zhèng fǔ大学院院长签发院令,任命李四光为国立武汉大学新校筹备委员会委员,不久又被委任为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建立国立武汉大学是蔡元培推行大学区建设的方案之一,他认为在中部建立一所国立大学有助于中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于是国民zhèng fǔ决定改组原有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然而,当李四光在沧桑巍峨的黄鹤楼俯瞰这所位于蛇山脚下面积仅40余亩的校园时,不由想起了自己曾经就读的校园宽阔敞亮,环境幽雅的英国伯明翰大学。他决定另建新校。到何处寻找新校址?凭他的想象,大学应该有山有水、动静相宜、能启迪人的灵xìng。林学家叶雅各教授建议将校园建在山水相连、风景如画的东湖之滨。经过实地考察,李四光欣喜地发现这里实乃办学的上好宝地。于是,在1928年11月一个天高气爽的深秋,正式确定武昌东湖珞珈山一带为国立武汉大学的新校址。武大校园内“李四光选址”塑像

    为了在这个湖光山sè、风景如画的地方建设一座别具一格的新校园,李四光请来了谙熟中国工程技术的美国工程师开尔斯来进行规划设计。开尔斯先生果然不负众望,他以中国传统建筑的jīng华――běi jīng故宫为蓝本,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轴线对称、主次有序、zhōng yāng殿堂、四隅崇楼”的原则,巧妙地利用了珞珈山、狮子山一带的地形,历经一载有余,终于完成了武汉大学新校舍的设计工作。然而,武汉大学的兴建历程却并非一帆风顺。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湖北省zhèng fǔ的临时变卦。省zhèng fǔ以占用耕地过多为由,迟迟不批准建校申请,新校舍的建设被迫搁置不前。李四光等人多方奔走并邀请省zhèng fǔ代表实地考察,最终省zhèng fǔ在1929年第17次政务会议上正式决定圈定珞珈山一带的土地3000余亩作为武大的新校址。1929年8月15rì省zhèng fǔ正式发出公告张贴各处。第二个困难是修路迁坟。当时从武昌城至珞珈山没有公路可通,只有一条小径,必须修一条公路以便运送建筑器材和物资。要修公路,又有许多坟墓,于是麻烦又出来了。当时的民间风俗,非常迷信风水,认为迁徙坟墓祸及祖先,有违中国几千年来的孝亲观念,因而坚决反对迁坟修路。坟主还联合起来,向省zhèng fǔ请愿,要省zhèng fǔ制止迁坟修路。当武汉大学大兴土木之时,武昌坟主陈云五等豪绅,以坟墓在珞珈山新校址范围之内,先后向教育部及湖北省zhèng fǔ捏词呈诉,声称武汉大学新校舍之建筑,将迁坟数千冢,破坏风水无数,武大需另选校址建校。湖北省zhèng fǔ竟听信蛊惑之言,于1929年11月15rì函告武大:珞珈山新校址立即停工,另选南湖或徐家棚无坟处兴建校舍。李四光、王世杰等人没有被各方面的压力所吓倒,以惊人的气魄和胆略据理力争,当众宣布:(一)向湖北省zhèng fǔ严正磋商,请其变更上述决议案;呈报zhōng yāng声明原址范围绝不可变更;(三)工事仍照预定计划进行。在李四光、王世杰的多方斡旋之下,豪绅坟主掀起的反对迁坟闹剧终告结束。第三个困难是经费问题。建一所气势恢宏的美丽校园谈何容易,需要筹集巨额资金。学校最初呈报大学院申请的经费是150万元。1929年,国民党zhōng yāng政治会议决定:拨款150万元用于兴建武大新校舍,由zhōng yāng财政与湖北省zhèng fǔ各支付75万元。尽管国民党zhōng yāng已决定拨款,但要将这笔经费落实到位却十分困难。在平息了迁坟风波之后,李四光、王世杰等人又为落实建校经费四处奔波。当时全国财政大权掌握在财政部长宋子文手中,但当李四光、王世杰等人请他照案拨款时,宋态度冷漠,毫不热心。不得已,李四光、王世杰赴京求见行政院长谭祖庵,向他说明此校对将来湖湘子弟影响最大,而筹款却困难至此。谭闻言,立即热忱地说:“放心,此事全部交给我办好了。”宋答应每月筹款5万元,分15个月付清,总算是解决了经费上一半的难题。后来,经过李四光、王世杰的多方奔走,湖北省的75万元也终于落实。1932年5月26rì,武汉大学隆重地举行了新校舍落成典礼。李四光作为教育部的代表表示祝贺,并与蔡元培、任鸿隽、刘树杞为武大师生进行了学术讲座。5月27rì,当他演讲完毕,从学生大礼堂出来时,被一群老师和学生团团围住。正在纳闷之时,一名学生拿着纸和笔墨走了上来。他一下明白了,原来是毕业纪念刊的编辑们希望他为纪念刊题词。看到大家期待的眼神,他拿起笔墨写下了两行大字:“用创造的jīng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从此以后,他的“创造的jīng神和科学的方法”一直在激励武大师生不断地博学慎思而笃行。题完词后,他在珞珈山对面的狮子山顶上特意看了看落成的新校区,当他看到昔rì这片荒山野岭之地,经过短短两年的建设,一栋栋美轮美奂的建筑已拔地而起,不禁百感交集。李四光给我们留下的庄重典雅、造型瑰丽的校舍建筑群,不仅让武汉大学赢得了“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美誉,其展现出来的艰苦创业、迎难而上的jīng神风貌亦鼓舞、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武大人不断开拓进取。编辑本段个人贡献1.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2.运用力学对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的研究,创建“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的概念。预测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存有石油,后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油田的发现证实其预测。3.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jīng湛的研究。对中国北部?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的研究是中国最早进行的?类及石炭二叠系研究。其创立的“?”字,用来翻译fusulinid(一种早已灭绝的有孔虫,属于原生动物),为中国古生物学界所沿用。4.提出了华东第四纪冰川存在的理论。5.地震预报:李四光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李四光为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做了很多开创xìng工作;李四光在晚年,为中国地热的开发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中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编辑本段鲜为人知李四光在办公室工作

    李四光的家乡是湖北黄冈回龙镇下张家湾乡的一个穷山村。他14岁出国留学,凭的是自己勤奋努力得来的成绩。李四光先去rì本学造船,后去英国学采矿,最后确定以地质学为终身事业,但也付出了不少实际代价。在去rì本学造船的船上,因为穷,买不起正式的铺位,只好白天窝在底舱,晚上在船顶过夜。不想受了风寒,大病一场,又因没钱医治,落下一个毛病――不能吃肉,一吃就犯病。此后他一生与肉绝缘。去英国留学,写毕业论文时,腿上长了一个脓疮,也因为既没钱又没时间,耽误了治疗,他索xìng用刮胡刀片自己把疮刮掉,腿上落下一个大疤。

    李四光晚年的李四光,生活很简单。饮食上不沾荤腥。衣着也很不讲究,得过且过,甚至补丁摞补丁。李四光去世后,工作人员想找几样遗物留下来,找来找去也没发现什么像样的值得保存的东西。李四光身兼多职,但除了必须出席的会议,他从不在类似晚会、纪念xìng活动这样的场合露面。他总觉得年岁越大,时间越紧,要尽可能地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用的地方。2009年9月14rì,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编辑本段业余音乐家地质学家李四光还是一位音乐迷,谱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李四光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生前用过的小提琴引起参观者关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马胜云称,李四光在英国留学时迷上小提琴。李四光在英国苦读7年,1920年回国前,他提笔写下小提琴曲《行路难》。据上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室考证,它是有曲谱为证的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