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国濒临的野生动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我国濒临的野生动物 (第1/3页)

    1、大熊猫大熊猫属食肉目,大熊猫科,是我国特产的稀有珍贵动物。野生时栖息于海拔1500--3500米之间的高山深谷茂密竹林中,受季节、植被类型、地貌以及食物、水源、气候的综合影响,其活动的海拔高度不断变化,大熊猫多生活在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的yīn湿凉爽环境中,没有固定的栖息处所,喜单独活动,四处游荡,只有在发qing期内才会有雌雄一起出现,它不会筑窝,栖息于树洞、岩穴或树下乱草堆处,早晚出来觅食饮水,其余时间睡眠、视觉、听觉均较迟钝,行动缓慢。但却能快速而灵活地爬上高大的树木,而且能泅渡湍流的河溪。大熊猫主食是各种竹类,竹笋为大熊猫最喜爱的食物。其xìng成熟年龄一般为5-7岁,每年3--5月份发qing妊娠期约为5个月左右。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与它同期的植物大部分灭绝了,因此它被称为“活化石”现仅存活127只,大熊猫的存亡早已为世人所关注,大熊猫的保护研究工作一直在不断地继续。

    返回

    2、朱鹮又名朱鹭朱属形目科,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上休息及夜宿,喜群居,秋、冬季节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1窝,每窝产2---4枚卵,双亲共同孵化、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出壳后40天离巢。朱鹮分布在亚洲,过去在中国、rì本、朝鲜及苏联南部有广泛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其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过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有的种群,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国内对朱鹮的保护工作开展的较为成功,有其种群数量已有所增加。

    返回

    3、华南虎华南虎属食肉目,猫科,主要生活在森林、丛林和野草丛生的地方,没有固定的巢穴,活动区域特别大,可行走50多公里,属夜行xìng动物,白天休息,晨昏活动最频繁,善于游泳,不会攀爬,捕食勇猛,喜单独行动,视觉、听觉极为发达,脊柱关节灵活,行走时爪能收缩,没有响声,十分轻巧迅速,主要捕食大型食草类动物,饱餐后可维持数rì,冬季发qing交配,孕期100天左右,每胎产2--4仔,平均寿命20余年,xìng成熟年龄3--6岁。华南虎为我国特有种,历史上分布广泛,六十年代之后,其数量急剧下降,野外调查,其数量已相当稀少。现存活个体20--30只,而且由于其数量少,繁殖相当困难,所以对华南虎的保护工作,相对来讲难度较大。

    返回

    4、白鳍豚白鳍豚属鲸目,豚科,是中国长江特有的水生哺rǔ动物,是世界上目前仅存的4种淡水豚类之一。它类似海豚而生活于江河湖泊中,生存范围过去可从三峡至长江入海口,现已局限于长江中下游许多江心洲和边滩。白鳍豚食xìng单一,仅以鱼类为食,长江中下游的一些鱼类:鲤、鲫、鲢、青、鳙、草、鳊、鲶等都是它们的食料。在食物鱼的种类上没有选择xìng,但对大小有选择。每两年繁殖一次,chūn季发qing,xìng成熟年龄4---8岁,妊娠期10---11个月。白鳍豚种群数量很少。由于其生存水域的污染等问题,其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返回

    5、亚洲象亚洲象属长鼻目,象科,是现存的世界上最大陆生动物,栖息于热带地区,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游荡,营群居生活,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由一头成年公象作为群体的首领带着活动,没有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很广,主食竹笋、嫩叶、野芭蕉和棕叶芦等。象非常聪明,易驯化,记忆力好,野生状态下,象对破坏其生存环境、伤害其同类及冒犯其尊严的挑衅都有自卫、报复行为。象的xìng成熟年龄在12岁左右,妊娠期600--640天,每胎产1仔,寿命50--60岁。象一般在早晨、傍晚活动,若是夜间明月当空,它们也会出来觅食,象群行动时大有排山倒海之势,视力较差,但它的嗅觉和听力非常好,野生亚洲象现已很少,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驯养的家象、役象很多。我国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猎杀,破坏十分严重。

    藏羚羊,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我国特有物种,群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濒危动物。藏羚羊不是大熊猫。它是一种优势动物。只要你看到它们成群结队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jīng灵一般的身材,优美得飞翔一样的跑姿,你就会相信,它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数千万年,是因为它就是属于这里的。它不是一种自身濒临灭绝、适应能力差的动物,只要你不去管它,它自己就能活得好好的。

    中国藏羚羊保护白皮书

    藏羚羊主要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是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和发展,该物种种群曾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且数量巨大。但从80年代末开始,该物种遭受了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盗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针对猖獗的大肆盗猎藏羚羊和走私藏羚羊绒的非法活动,中国各有关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实施了一系列打击行动,然而上述非法活动仍在继续。为有效遏制非法盗猎藏羚羊及走私藏羚羊绒的犯罪势头,中国国家林业局将会同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及中国有关方面继续采取严厉措施,并希望各有关国家zhèng fǔ、国际组织和友好人士共同实施藏羚羊保护行动,促使藏羚羊种群的恢复和发展。

    一、藏羚羊种群的分布及其生态学习xìng

    藏羚羊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海、xīn jiāng、xī zàng、四川四省区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荒漠草原。这些区域植被稀疏,并均为高原草本植物。此外,这些区域气温较低,许多地方年被雪覆盖期超过6个月。在青藏高原独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寻觅足够的食物和抵御严寒,经过长期适应,藏羚羊形成了集群迁徙的习xìng,并且其身体上生长有一层保暖xìng极好的绒毛。虽然藏羚羊在每年夏季自然更换一次绒毛,但由于自然更换的绒毛是零星掉落、随风飘散,目前还无人尝试收集自然更换的绒毛的活动。

    二、中国藏羚羊资源正遭受十分严重的破坏

    虽然藏羚羊分布区是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的高寒地区,但近10年来盗猎者手持武器、不断涌入藏羚羊栖息地或守候在藏羚羊迁徙路线上屠杀藏羚羊。根据中国有关部门近年来查获的藏羚羊皮、绒数量和各有关单位在藏羚羊分布区发现的藏羚羊尸骸情况分析,每年被盗猎的藏羚羊数量平均在20,000头左右。此外,由于盗猎活动的严重干扰,藏羚羊原有的活动规律被扰乱,对种群繁衍造成严重影响。

    盗猎的严重后果之一,是藏羚羊种群数量急剧下降。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调查资料表明:1986年冬季在青海西南部调查到藏羚羊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03头,1991年羌塘自然保护区东部藏羚羊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头,并且还能看到集群数量超过2,000头的藏羚羊群。1994年在xīn jiāng昆仑山进行的一次调查,估算该区域藏羚羊数量约43,700头。而据一位多年在青藏高原从事野生动物研究的资深专家估计,在1995年中国藏羚羊总数已急剧下降至约50,000~75,000头左右,并且现仍在继续下降。近几年来,也无人再见到集群数量超过2,000头的藏羚羊群。在许多昔rì藏羚羊集聚的地方,如今只能看到零星的藏羚羊。这个古老的物种已经走向面临灭绝危险的边缘。

    三、中国为保护藏羚羊做出巨大努力

    藏羚羊作为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具有难于估量的科学价值。藏羚羊种群也是构成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zhèng fǔ十分重视藏羚羊保护。1981年中国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鉴于藏羚羊为附录i物种,中国zhèng fǔ严格禁止了一切贸易xìng出口藏羚羊及其产品的活动。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后,中国国务院随即批准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藏羚羊确定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严禁非法猎捕。此外,中国zhèng fǔ还在藏羚羊重要分布区先后划建了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xīn jiāng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xī zàng羌塘自然保护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定期进行巡山和对藏羚羊种群活动实施监测。

    为保护好藏羚羊,在藏羚羊分布区,还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培养了一批保护管理和科研人员,组织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等。对十分猖獗的盗猎藏羚羊、走私藏羚羊绒的违法犯罪活动,中国原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予以特别关注,并进行了专门调查;中国各有关部门和当地zhèng fǔ组织森林公安机关等执法力量,在藏羚羊分布区、重要运输路线及加工点、重点海关及边境线,连续多年实施了严厉的打击行动。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以来,中国森林公安机关共破获盗猎藏羚羊的案件100余起,收缴被猎杀的藏羚羊皮17,000余张、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