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七节 与苏合作 (第3/3页)
苏联远东地区来那么一家伙他需要塞北牵制住rì军,现在看起来塞北任务完成的不赖,眼看着就要把rì本人赶出东北了但是斯太林不是傻子,他也看得出,东北战争绝对不会就这么结束,反复拉锯是难免的他担心的是塞北的突然失败让rì本人彻底占领东北,rì本毒霸东北,不管是老沙皇,还是他这个沙皇都是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斯太林愿意跟塞北合作,有限的加强塞北的军事力量这个有限的界限就在于,能让塞北抵挡rì军的进攻,但是却无法对苏联构成威胁经过商议,塞北提出了在这么几个方面希望得到苏联的援助,第一是飞行人员,希望苏联能派出他们的空军参战,但是这显然不可能,苏联没有对rì宣战,但是有一种规避方法叫做志愿军,这种方式1936年苏联人就用过了,他们往西班牙派去了志愿军,跟德国意大利的志愿兵打的不亦乐乎,这也是苏联人为什么一直对德国很有戒心的原因现在他们表示可以派遣三百名飞行员到塞北志愿志愿,尽管苏联的飞机老旧,但是毕竟数量在哪里呢,飞机数量那么多,自然他们的飞行员数量也是很多的,这个极端重视军事的帝国,确实一直没有放松备战
除了飞行员外,另外还需要苏联的医护人员,希望苏联能派出一些战地医生和护士来帮助塞北军医治伤员,尽管塞北这些年的医疗事业发展很快,但是合格的医生培养起来比飞行员难多了,估计跟培养教授都差不多,因此是有心而无力啊
如果按照德国的军医标准,塞北只能满足装备五十万军队就是极限了,而赵书礼希望三年后塞北军可以达到五百万人让苏联派医护人员的同时,其实还是希望他们能带出多的中国医护人员
塞北希望苏联能提供贷款,用来购买苏联的资源,尤其是铁矿资源塞北的铁矿在跟澳大利亚合作后,对澳洲的铁矿石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战前一年达到了八成而现在被rì军封锁了,尽管塞北境内的各种铁矿启封重进行了开采,但是还是难以满足钢铁冶炼能力战前一年,塞北的钢铁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年生产了各型钢材八百万吨,过了rì本但是本土铁矿石仅仅满足了其中四百万的产能,一半是靠进口澳洲铁矿石来满足的很奇怪的数据,塞北进口铁矿达到八成,可是进口铁矿怎么才满足了一半冶炼能力呢,显然进口大于使用,问题就在于赵书礼早已经开始了铁矿的储备了
他遇刺回国后,开始大规模储备行为,基本上三到五成的进口矿石是进入了储备库的可惜到现在也仅仅储备了三千万吨铁矿,仅够两年的生产,这还是在不扩大产能的情况下,而战争对钢铁的需求显然会扩大钢铁生产,也就是说这些储备也就是够一年多点时间的所以苏联的铁矿就非常有必要了,而苏联的钢铁生产能力也很强大,铁矿产能强,一直都是他们的重要出口产品,只是针对的是德国不是塞北,现在塞北希望他们来填补澳洲的空缺
人力、资源上都需要苏联,可是在技术上对苏联的要求却不高
苏联的坦克还是赵书礼临时想起来苏联的t34很有名,最后加上去的
经过谈判,苏联人对派出飞行员没意见,对医护人员有点抵触,他们似乎不在意中国人多死点,但是在塞北方的坚持下,他们也答应派遣三百名医护人员,这远远达不到赵书礼的要求,赵书礼希望他们派遣三千名,甚至表示愿意支付薪水对于t34坦克,苏联人最后答应了,给与塞北生产许可,但是要求塞北用燕Ⅱ式飞机技术,加上一款双缸星型发动机技术来交换苏联人的胃口真大,这交换不对等,但是鉴于人家派出了飞行员和医护,塞北方没理由拒绝
协议就这样达成了(未完待续)
百度搜索泡书阅读最最全的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