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六节 塞北的潜力 (第2/3页)
路到达武汉后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跟zhōng yāng去四川,一条是往北进入河南,然后到山西去塞北
现在这条线上的移民还不多,每个月就一两万人但是塞北已经注意到了,在赵书礼战前就下达的,塞北地区不但欢迎占领区的工业家、资本家还欢迎普通民众,因为赵书礼很明白在战时,除了工业实力、资源潜力外,最重要的是人,人力也是战争潜力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组成之一
1940年3月,有两件事引人注目,第一件是蒋价石zhōng yāngzhèng fǔ终于迁都chóng qìng了,另一件是塞北、陕西、四川三方投资修建的铁路线,宝成铁路通车了,这条铁路线其实1936年就开始修建的包西铁路――包头到西安段的延伸,计划很早开工很晚,但是进展迅,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久通车了这得益于前期的充足准备,开工后各种测量工作,甚至图纸都已经完成了,需要做的只是修建基础铺轨和打通隧道而已而其中的难度是开挖隧道,值得一提的是,隧道挖掘总工程师是塞北方派出的水利专家苏芳苏芳虽然不是铁路专家,但是对于隧道开挖有一手,十年前他主持修建河套水利的时候挖过洞,九一八之后他主持疆水利工程,是挖掘了多的隧道引下了天山的雪水
最重要的是,苏芳主持的工程度往往都很快,唯一的缺陷是事故率比较高但现在是战争时期,顾不得那么多了,尤其是宝成铁路不仅仅是一条沟通西部经济的干线,是一条军事铁路有了这条铁路西南地区的人力资源可以跟塞北连成一体
事实却是如此,铁路修通后,运输量最大的不是什么商品,开始就是人大量的人口通过这铁路从四川到陕西,最后在塞北定居下来四川是人口最多的省份,有五千万人,但是土地十分稀少,山地太多而且土地资源聚集现象十分严重所以塞北的土地对四川的贫民有致命的诱惑,他们大量的迁居除了四川人外,还有大量的难民往塞北地区迁移,他们有的来自苏浙地区跟随zhōng yāng到了四川,可是到了这里后却没有办法为生其中很多还是受过较好的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而塞北地区却严重缺乏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这些人很容易在塞北地区找到出路,因此乐意在此迁居还有一些则是工业家zhōng yāng军的地盘苏浙地区向来是中国的富庶之地,清末民国这段时间这里的民间资本发展很快,纺织业、轻工业非常发达,由于战争的影响大量的企业被迫关门,企业主跑到了大后方这些人手里有钱有管理经验,有技术储备但是在四川只能坐吃山空,而塞北却在招揽他们,在报纸上大肆欢迎各种投资,随着铁路的开通,他们也开始往塞北军跑了
人、钱、智力在战争期间大量的往塞北涌入,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赵书礼跟徐六孔韧这些有热心,有激情的官员,在塞北踏踏实实的建设了十几年,其中尤其是各种制度的建立,对财产权的保护,对投资环境的保护,尊重司法dú lì,舆论dú lì等做法,早已经为他赢得了中国最佳投资地的美誉,不但是中国商人眼里这里是天堂,就是老外也明白要在中国投资,如果不走歪门邪道想堂堂正正赚钱那还是要去塞北
塞北的名声为他赢得了收获,战争爆发后,大量外来资本技术人才的流入,让塞北的经济不但没有因为战争受损,反而是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官方统计1939到1940年度,工业增长了十三个百分点,其中一半是因为战争刺激大量旧有工业尤其是官办重化工业军事工业满负荷开工,四分之一是塞北大量民资向军事相关领域投资,另外四分之一就是这些外来投资了官方预测,1940到1941年度还将快的增长,有望达到二十个百分点
除了这些来的投资,十几年时间让塞北地区涌现出几个成功的经济角sè,第一是商帮,其中最有历史最庞大的是晋商,现在的晋商广泛的参与到了商业、贸易、矿业和钢铁冶炼工业中;紧逼晋商的是北方其他商帮,如天津商帮很早就到了塞北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