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二百三十九节 日本和塞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二百三十九节 日本和塞北 (第3/3页)

很多只能建立家族式作坊企业。管理、技术、普通工作都由几个兄弟,或者亲朋完成,而他们的产品则供给给rì本大企业或者塞北的大型工厂,其实就是一个配套小工厂而已。

    别小看了这些小工厂,他们已经紧密的融入了塞北的工业体系,仔细的rì本技工为塞北的大型工厂提供着大量的非标准加工件,甚至在jīng密工作领域中rì本人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据统计,这样的小作坊在塞北有数千家,平均每个作坊雇佣工人人数不到十人。

    中国人不肯给rì本人工作,但是rì本人给中国人工作却没什么心理负担。大量在rì本国内找不到工作的技术工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谋生,他们在大量的中国新建立的缺乏高中级技术力量的工厂中任职,数量达到惊人的三万人之数。

    家族式作坊,被中国人雇佣的技术人员,加大财阀企业中的rì本技术工人,在塞北地区的rì本技术人员达到了十万人之多。这占了全部在塞北工作的外籍人员的半数。当然rì本技工对塞北是有贡献的,不管他们是为了谋生也好,是为了发财也罢。但是技术溢出的效应是明显的,这些rì本技术工人带出了数以百万计的塞北工人。

    甚至让人感到担忧的是,很多关键位置还真的离不开这些rì本人。

    必然塞北主打的出口苏联的大型jīng密机床的高jīng度导轨就是rì本人提供的。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工业化委员会解散后,大权在握的孔韧的注意。他发现塞北境内三个能生产世界最先进的jīng密机床的机床厂,他们的导轨都来自一家不到百人的rì本工厂。他密访过这家工厂后才明白,不是这家工厂有什么先进,而是他们的导轨生产都采用手工制作,细致认真的rì本工人使用手动打造出了高jīng度的导轨。

    还有在jīng密光学仪器领域,rì本人也是高人一筹。大量的jīng密光学镜片是他们提供的,同样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技术有多么高,而是他们的态度认真。他们生产的jīng密光学炮瞄仪器,可以跟美国最新推出的电子炮瞄相媲美,这在世界是独一份。也就是jīng密光学仪器最发达的德国人能达到这个水平。

    大量的rì本企业进入塞北之后,为他们服务的rì本金融机构也大肆入侵。带来了大量的资金,跟他们的工业一样,形成了一个集团作战的效果,很快竞争力就突显出来,别说塞北建立的大量官办企业没有他们效率高,就是民营企业竞争起来也颇为吃力。1937年的统计结果,塞北军出口苏联的机器设备中,有rì资企业提供的设备占据了三分之一。

    苏联市场为rì本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当然他们也把技术带到了中国,这如果是和平时期则是一种双赢,但是现在眼看战争即将到来,大量的rì本技术工人成了赵礼头痛的一个问题。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