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百九十五节 中国有我不会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一百九十五节 中国有我不会亡 (第2/3页)

哈,捐钱就好啊。办什么事都要钱啊。”

    “这个倒是没问题,还劳烦梅校长跟张丈夫谈谈,就说我愿意资助他一千万元,让他在塞北办学。把他南开那一整套,移植到塞北来。同时这些学校的后续经费,整府可以资助。”

    “司令就是司令啊,什么都不忘想着自己,可就怕张丈夫不会答应啊。”

    “你尽力去试试吧,即便他不答应,钱也可以给他的,毕竟是为了中国的教育吗。”

    梅贻琦去说了,结果很理想,张伯苓同意在塞北建立一百所南开中小学和一所南开分校。不过他告诉梅贻琦,其实自己很羡慕他,他在塞北完全可以大展拳脚,有整府的大力支持,而且他十分欣赏赵书礼在教育上的舍得投入。

    南开终于花落塞北。

    很快赵书礼就发现,张伯苓的办学理念跟他有相同的,那就是强调责任和担当。但是也有不同的,赵书礼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软弱是因为不知耻,有的人甚至就是不以耻为耻,反以耻为荣,古语曰知耻而后勇,要激发中国人心中的勇力,就要让他们感受到耻辱。因此塞北的学校到军队,一直贯彻的都是赵书礼的耻辱教育。让大家都知道,国家目前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没有负担起应有的责任。但是张伯苓丈夫强调责任的同时却没有可以强调耻辱,而是强调荣誉。荣誉与耻辱,是一对反义词,争取荣耀就是洗刷耻辱。张丈夫教育自己的学生要珍惜自己的荣誉,而赵书礼要塞北的每个人都要洗刷国耻。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经过对比,赵书礼认为张丈夫到底是专业人才,人家是对的。洗刷耻辱与争取荣耀是同意的,但是一个是消极的,一个是积极的。过分的强调耻辱,容易让一个民族变的深沉,也容易引发极大的灾难。比如为了血普法战争的耻辱,德法两国发展到了一战,而为了血洗一战的耻辱,又引起了二战。而强调荣耀显然会鼓励民族奋进的jīng神,跟雪耻相比,一个是激烈的,一个确实持久的。

    为民族百年计,赵书礼后来聘请了张伯苓做了教育部长,主管塞北地区教育事务。

    这都是后话了,在离别了塞北大学后,赵书礼度过黄河进入了鄂尔朵斯地区。过黄河不得不说黄河大桥,这座大桥是前几年修通的,当时德国技术人员还没有撤离,但是赵书礼没有找他们,而是找了一个中国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茅以升,赵书礼记得,茅以升的大桥能活到半个世纪后它的孙子桥都倒塌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