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百九十四节 梅贻琦和他的大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一百九十四节 梅贻琦和他的大学 (第2/3页)

赵书礼担心的,他也不想自己南下后,北方发生问题。至于南下怕自己的安全,他心里倒不在意,他已经决定了,要是南下就带领自己的王牌军第一军去南京。还怕南京那些杂牌军吗,并且只要自己进了城,立马以zhōng yāng的名义把这些军队调往城外。之后的事情则是统一其他军队,当然这难度相当大,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现在沉醉于一朝登顶的赵书礼根本没有考虑到。

    既然赵书礼有这么仔细的考量,可是为什么不立即南下呢,换句话说他现在在干什么呢。

    答案是,他在视察,在塞北各地视察。

    他最担心的莫过于自己离开后,塞北在发生危机,就像上次他去苏联德国躲避内战时候,宋远自作主张的情况。

    赵书礼第一站视察的地方选在了塞北大学,这个由梅贻琦一手组建的大学。

    梅贻琦为了这个大学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当时来到塞北的时候,尽管赵书礼表示不惜一切代价的支持。可是当时塞北可没有任何基础,尤其是教育基础,梅贻琦来到后,连一所校舍都没有,虽然在巨额拨款下,塞北大学已经在黄河边上动工了。但心急的梅贻琦等不到了,他当即租下了几座仓库,跟他从清华挖过来的几个年轻讲师立刻开始办学招生,第一批只招了十几个人,算是个特别班。

    外交曾经笑过他心急的把塞北第一所大学办成了仓库大学,但是梅贻琦回应说,所谓大学者,非有高楼大厦之谓,乃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很快就成了名言,也是塞北大学办学的一个主体思想,那就是不惜重金聘请人才。

    现在的塞北大学已经不同于往rì了,占地三千余亩,撞撞大楼巍巍,派头十足,乃是头黄河岸边的一个标志。

    但是这并不是梅贻琦为之骄傲的,他更骄傲的是塞北大学的人才储备,先后从běi jīng各个大学挖来了数百教授,现在在校学生人数一万多人,本着开门办学的理念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现在的塞北大学作为中国最大的大学,不但为塞北,也为全国各地输送着大量的人才。

    běi jīng从民国开始就颇为坎坷,大学的经费都是捉襟见肘,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还好说,有的学校根本就是需要校长要饭似的到处乞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