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七节 兑换晋钞 (第2/3页)
早都接受了塞北币,甚至大多数票号就经营塞北币和晋钞的兑换业务。而更多的晋商从事的是商业行为,简单说买卖油盐酱醋茶这样的生活必需品的大多数都是晋商,塞北的情况是这样,山西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只要晋商接受塞北币,那么百姓就接受。就算是那些一直窝在山西没有出去的土包子商人不愿意要塞北纸币,那么那些大商人巴不得呢,塞北就近在咫尺,工商业又相对发达。他们大可以大肆贩卖塞北商品进入山西,那时候这些土老帽商人得到的唯一结果恐怕就是生意的损失,和市场的丧失了。
因此在大量塞北币源源不断的供给下,原本就经营塞北币和晋钞兑换业务的票号生意瞬间火了起来,很多在战争中几乎破产的票号重新焕发了生机,而老百姓手里的纸钞也再次有了价值,从大同到太原各个城市中的经济算是稳定了下来。
可是就跟事前预料的一样,塞北的商品果然大量的涌入了山西,毛纺织品、皮衣皮靴皮鞋、棉花棉布成衣、牛羊牲畜肉食罐头,甚至大量的粮食都在往山西一火车一火车的运输,形成了一股宏大的商品流,与商品流对应的是,刚刚进入山西的塞北纸币又纷纷回笼,出现在了塞北的市场上。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商人们赚了大钱,但是大量新出现在塞北市场上的通货,造成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塞北的物价开始升高,原材料价格提升,如果此时不顺应提高工资的话,就会造成社会问题。
这些事情是事前大家都没有预料到,或者不去设想的,于是只能采取紧急措施。在山西到塞北的道路上设卡,收取厘金,防止大量的塞北商品输入山西。
当然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原因,山西市场上的纸币之所以会往塞北流,只是因为战争对山西经济的破坏,让山西的企业无法为市场提供足够的商品。因此在限制塞北商品流入山西,让山西纸币回流的同时,又给山西的企业提供贷款等方式,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