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四节 如何抉择(1) (第3/3页)
心于权力,不肯妥协。
至于蒋价石吗,他就不用说了,他把持zhōng yāng整府,以正统自居从来都把自己美化成自秦始皇开始的,中国法统的现时继任,因此他肯定是想要统一全国,把所有反对势力都干下去,然后俯视天下唯我独尊。从秦始皇开始,中国的权力人物都是这个心态,在歌颂始皇帝陛下伟业和贡献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这种不顾百姓死活,一心dú cái的心态是一种病吗。
除了这三个主角外,其他的配角也都是各怀鬼胎,桂系想重整北伐中跟这三大势力并驾齐驱的势头。新近崛起的广东军阀陈济棠,想要扩充势力对广西虎视耽耽,图谋拿下广西坐实他南天王的名分。其余小军阀们,心思各异各自依附于不同的势力,野心小的则是希望这些神仙打架的时候他这凡人不要遭殃,野心大的,则是积极依附别人希望终有一天,自己也能一飞冲天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表演。比如云南的龙云依附蒋价石图谋广西的同时对贵州也虎视耽耽,川军中则主要分列成两大势力,刘湘和刘文辉叔侄俩水火不容,势力娇小的川东军阀刘湘依靠占据紧邻的湖南的蒋价石抗衡侄子,刘文辉则是跟西北军走的很近,试图打到幺爸和其他军阀一统全川。
此时真正比较逍遥的大概只有两个势力,一个是东北军张学良,另一个就是久居塞北的赵书礼势力了。张学良所代表的奉系军阀在北伐中,被蒋价石这些新军阀打败,加上出身北洋的背景从根子上就跟蒋价石这些脱胎于孙中山同盟会的势力水火不容,尿不到一个壶里,因此对这些打来打去的新军阀们有着天生的不信任感,对关内的态度基本上就是你不打我就谢天谢地了,入关重霸中原那是一个奢望。
而赵书礼呢,自1921年到塞北立足开始,就一心一意的搞实业,他始终明白一个道理,国家的命运跟个人的前途息息相关,哪怕现今在辉煌,等到了国破家亡的时候,依然要做亡国奴。甚至更差的,连姓名都不保,比如张作霖以及后来死于rì本人之手的吴佩孚,当然他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狠狠的搜刮民脂民膏荣华富贵一场,等rì本人打来了,能舍弃一切的话出国躲避,舍不得荣华富贵的,可以当汉jiān。但很显然他的选择是,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自己国家有一个机会,一个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不能付出巨大牺牲拖住rì本大量军力,让西方国家以较小的损失打赢二战,然后还强力的贬低中国的贡献,野蛮出卖中国的利益。所以他除了必要的扩张以打下基础外,并不醉心于扩大势力,尤其是当扩大地盘和自耗国力式的内战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他宁可自我克制。比如当时打败东北军,而没有趁势攻入东北,因为不想把战争带给东北人民。
那这次他无力干涉的军阀混战开始后,赵书礼该作何选择呢,是继续保持克制不加入战局以免军事冲突规模扩大化,还是采取积极态度扩张塞北势力也影响力,这是个问题。
一百二十四节如何抉择(1)
一百二十四节如何抉择(1,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