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掌 战端又起(一) (第2/3页)
大地促进了聊城乃至周边地域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外加上部队的军饷不低。而且又基本上是按时发放,这么多部队的军饷也都成为了一笔巨大的消费资金,更加加速了聊城的经济腾飞速度。
不过虽然如此。在整个聊城周边地区,仍然有着巨大的贫富差距。旧中国以及国民党南京政府的统治政策之下,造成了这根本的社会矛盾。仅仅是依靠整体的经济发展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的。田铮现在所在想的事情就是,要怎么样才能把一些真正的惠民政策,真正地能够改变社会根本状况的政策推行开来。只有从根本上把 广大的劳苦大众的利益得到保障,才能促进社会秩序的健康正常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根据地的繁荣壮大!
田铮一个人在办公室里挑灯夜战,奋笔疾书,把来自于后世所带来的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和经过历时证明卓有实效的政策全都写了出来,然后逐一思考对照。虽然他并不是民生方面的专家,但是作为一名后世的高材生,必要的政治素养和政策熏陶总是有的。只要把那些好的政策拿出来,针对眼下聊城的状况来进行一定程度的量身改革,拿出一套适合聊城根据地发展的主导方阵出来。
经过了整整一个晚上的伏案疾书,第二天的拂晓,田铮终于拿出了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基本框架。其中最主要的有那么三条:
第一,根据地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要把土地的使用权切实落在农民的身上,让每户人家都能有地种,有粮食吃。绝对不允许以前那种农民一年到头都在拼命地忙活,到最后的劳动报酬还不够自己一家人吃饭的口粮。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农牧业,依靠聊城天然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争取把聊城建设成为一个粮仓级别的根据地!
第二,制定工商业保护条例。要把工商业的一些秩序规则制定清楚明白,作为所有在根据地范围内进行商业活动的所有组织和个人的经营行为规范化,合法化。要把市场环境变得干净有活力,取消各种苛捐杂税,鼓励个人资本和外来资本在根据地投资。
第三,成立各级民主政府完善根据地政权建立。逐渐取消根据地军管的现状,各级民主政府均由民众选举担任,上任者必须是有眼光有魄力有能力的得力干将,要争取把根据地的各方面事务尽快熟悉建设完成,成为一个为民做主,为抗战而服务的坚实的政府。
这三条政策被后世的历史记载上称为“聊城三条”。说是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民主政府。保障各级工商业的历史性文件。是旧中国脱胎换骨的第一次重要转折。
另外田铮又专门成立了一个聊城干校。主要培养我军团级以上高级政治和军事干部。干校政委由田铮担任,校长则是王子路兼任。授课的讲师则是各参加过战斗的高级军事将领。至于政治干部紧缺以及政治讲师紧缺的问题。田铮则是直接从聊城学府里面抽调一批思想先进,愿意参军报国的对马列主义有着深入研究的教授。然后经过田铮单独谈心聊天交流,把这些教授们的思想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