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章 铁胆担道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8章 铁胆担道义 (第2/3页)

板撑起,石棉瓦板上绷着几根尼龙绳,“房顶”就搭在这几根尼龙绳上,居然就是几块废弃的塑料布。

    远远看去,这个类似农村茅房一样简陋的建筑物(如果它能算是建筑物的话)是那么奇特、刺眼,仿佛就是城市肌体里的一颗肿瘤、一块烂疮。

    此刻,几名工人正在里面休息,其实不能算休息,天桥上的雨水正在通过台阶的缝隙“哗哗”地砸向他们,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伙子正在用一块塑料板挡住侵袭而来的“洪水”,以防止这天神的眼泪摧毁他们今晚的栖息地。

    方一杰开始和工人们攀谈,这个过程并不困难,他从来不以“jīng英”自居,因为原本他就来自草根。

    方一杰了解到,他们来这个城市干活已经一个月了,每rì的任务便是修理、维护三环路上的天桥,而天桥下就是工头为他们选定的居所,而他们用来充当“墙壁”和“屋顶”的这些挡板和塑料还是自己从附近找来的废弃物。

    每天晚上,这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内,有27名来自外地的男青年在此度过寒夜,由于工钱要在工程结束后付讫,目前他们每顿的食物只是2个馒头,虽然准备了锅碗瓢盆等“烹调”的工具(如果还能称为“烹调”的话),但他们能烹调的不过是一点略带咸味的清汤和咸菜。

    这27名农民工当中,还有两名准大学生,在开学前的暑假准备打工为自己筹措部分学费。

    方一杰意识到这样的场景无须用过多的语言来形容,而照片则是最好的白描,于是他给本报摄影记者刚子去了一个电话,不一会,刚子便赶来拍摄了一组城市人视若无睹但却生动无比的图片。

    另外,方一杰还从工人处要到了工头的手机号码,去了个电话了解情况,工头的说法竟然是,“他们睡在天桥下很正常。”

    在稿件中,方一杰详细描述了这27名农民工一个多月来的“家”――天桥底下“围”出一个家,因为包工头就是这么安排的;

    讲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