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随笔:诸葛亮之前早有人草船借箭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随笔:诸葛亮之前早有人草船借箭了! (第2/2页)

岗父子修订的《三国演义》洁本)中,第七回“袁绍磬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这一回讲到孙坚带长子孙策率部队攻击荆州太守刘表,首先攻击的是驻扎在樊城的黄祖(刘表部下)。

    “坚……与策登舟,杀奔樊城。”

    当然,他们遭到了顽强阻击。黄祖“伏弓弩手于江边,见船傍岸,乱箭俱发。”

    看来,敌军的阻力还不小,这时大家要看仔细了――孙坚想出了一个对策,以下的做法便堪称简洁版的草船借箭。为了不损害原意,我按照小说原文摘录下来:

    “坚令诸军不可轻动,只伏于船中来往诱之;一连三rì,船数十次傍岸。黄祖只顾放箭,箭已放尽。坚却拔船上所得之箭,约十数万……”

    怎么样?你是否也觉得这一段记录有“草船借箭”的影子?只要我们在这其中再添加一些戏剧冲突的细节,比如大雾弥漫、人形草垛、军令如山、不慌不忙等等,便能让这个故事更加动人和充满传奇xìng。

    书中曾写到诸葛孔明“未出茅庐便已知三分天下”,或许上文的战役已经被孔明牢牢记下,所以才能在赤壁鏖战中灵活运用上。

    当然,也可能是孙坚的形象不够突出(孙坚在借箭之后不多久就遭到埋伏被乱箭shè死),因此并未在他的身上多费笔墨,草船借箭的桥段被安放在了诸葛亮的头上,而且辅之以详尽的细节,包括周瑜、鲁肃这两个人物的侧面烘托,这才成就了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经典故事。而实际上,即使是在同一部书中,这一桥段早就被用过了。

    相类似的是,《三国演义》中同样写到了无数次的“火攻”,即便只在诸葛亮身上,便有“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等等。一方面,这些火攻各不相同,反映了作者笔法的多样xìng,但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作者笔力的局限xìng,就像《西游记》中循环往复的“遇难――获救――继续西行――再次遇难”一样,这是创作者的构思和生存之道,也是古典章回小说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代价。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