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艺术 (第3/3页)
蒲包果子,四张风景像片,没有上款的中堂与对联,半打小洋袜子,张大嫂全副武装来看李太太。(《离婚》)
2)顺着脚往上看,这一对儿长腿!(《二马》)
3)每逢一看见饭食上没盖盖,我便告诉大蝎去交派。一个大错误:有一天居然没给送饭来;……(《猫城记》)
这些例子中的名词xìng短语构成的独语句都有较强的dú lìxìng,而且各有其独到的效果。如例1)的四个短语并列,单独成句,比“张大嫂带着一大蒲包……来看李太太”的句式要直捷、显豁得多。例2)的“这一对儿长腿”有明显的描写作用。例3)的“一个大错误”也比较显豁。类似这种名词xìng独语句,在老舍作品中还有不少,如《骆驼祥子》中还有:“你个傻骆驼!”“地道窝窝头脑袋!”“大年底下的!”“一个臭拉车的!”等等。
老舍作品中还有一类名词xìng独语句,其位置出现在比较后面,功用好像是总结、评价xìng的。例如:
4)形容词与副词不多,名词也不富裕……代名词是不大用的,根本没有关系代名词。一种极儿气的语言。(《猫城记》)
5)不过,纪妈来了,一个大打击。(《牛天赐传》)
6)除了对姑母说话,她的脸上整天没个笑容!可怜的母亲!
(《正红旗下》)
这些名词独语句都可加上“这是……”或“真是……”作判断,但却不如直接以名词短语dú lì成句更简捷。
(3)叹词xìng独语句。例如:
1)什么不可以变,单单的变狼?啛!(《小坡的生rì》)
2)“嗯——”她鼻中旋转着这个声儿,很长而曲折。(《骆驼祥子》)
3)哟,也许在解放前,你就跟**勾着呢?(《龙须沟》)
4)她不由地说出来:“喝!干冷!”(《正红旗下》)
这里出现的叹词都是表情xìng的,单独成句有很强的表意作用。例1)的“啛”表示一种瞧不起、不以为然的意味;例2)中的“嗯”表示出乎意料、惊愕的意思;例3)的“哟”更是běi jīng口语中常见的用法,表因某事的变化而引起的惊讶;例4)的“喝”也常作“嗬”或“吓”,多表惊叹。这些细微的表情意义用叹词独语句的形式表现出来,有以少胜多、短小jīng悍的功能。
3.口语的追加句式
在口头交际中,常有一种追加现象。即说话时先把主要意思说出,后又感到言犹未尽,于是再用追加的方式把另外的话补充出来。这种追加,是口语中特有的,而且,形成了短小、活泼的句式,很有意趣。老舍作品中有许多此类追加句式,因而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例如:
1)对得起人喽,又!(《骆驼祥子》)
2)……是地狱的yīn火,沙沙的,烧着活鬼,有皮有肉的活鬼,有的还很胖,方墩,举个例说。(《离婚》)
3)酒可是不能有限制,喜酒!(《骆驼祥子》)
4)二妞向来不动手作饭,女学生嘛!(《柳家大院》)
大致地说,追加句式可分为补充xìng和注释xìng两种,例1)和例2)属于前者。例2)的“举个例说”补充“方墩”,要如果不用追加句式,就该说成“举个例说,像方墩那样的”,但这种表达,既增加了句子的长度,也与文中所描写的梦境——跳跃、朦胧的感觉不相适应。例3)和例4)属于注释xìng的追加。“喜酒!”“女学生嘛!”都是补充说明原因的,都可加上连词“因为”。作家用追加句式写出,既使句子简短,又有明显的口语sè彩。
4.口语的插入句式
前面曾提到过,在一个长句之中插入某种成份,是老舍长句化短的手段之一。我们这里谈的“插入句式”与前面谈的不完全一样。在老舍的作品中,时常能发现类似口语中的“话搭头”,如“我说”“就是说”“是呀”“说实在的”“看”等等,也有名词xìng的成分,如“好小子”等。这类插入成分,可以出现在一段话的开首,作为起始句使用;也可以出现在一段话的两个完整句子的中间,作为插入句使用。其主要功用是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
1)chūn二回答:“我告诉您说,十月见雪,明年必是好年头。”(《赵子曰》)
2)“好小子!你成!我要有你这么个儿子,少教我活几岁也是好的!”(《骆驼祥子》)
3)人家给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茶馆》)
4)“……小苹果脸,上面蓬蓬着黑头发;也别说,新打扮要是长得俊,也好看。”(《离婚》)
例1)的“我告诉您说”和例2)的“好小子!”都是作为起始句,作为话头;例3)的“你看”和例4)的“也别说”都是插入句;它们与前面提到的长句化短的插入成分不完全相同,是插在两个整句之间,其作用是转换话题,加强语气。
值得注意的是,在老舍作品中,这类插入句不仅常见于人物的对话之中,使得这些对话有强烈的口语气息;而且,作家的叙述语言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插入句,从而使得作品的叙述语言也充满了口语的韵味。试以《正红旗下》为例略作分析。
5)据说,她的丈夫,我的姑夫,是一位唱戏的!在那个改良的……哎呀,我忘了一件大事!
你看,我只顾交代我降生的月、rì、时,可忘了说是哪一年!那是有名的戊戌年啊!戊戌政变!
6)说真的,姑母对于我的存在与否,并不十分关心;要不然,到后来,她的烟袋锅子为什么常常敲在我的头上,便有些费解了,是呀,我长着一个脑袋,不是一块破砖头!
例5)有三个插入句,“哎呀”和“你看”的插入,使得语义的转折过渡衔接得十分自然。例6)先以“说真的”引出话题,再用“是呀”引出“我长着一个脑袋,不是一块破砖头”,语势上略一顿宕,且有一种幽默风趣的效果。类似的插入句在老舍作品中是很多的。据统计,仅《正红旗下》的第一、二两章,一万五千字左右就出现过三十六次。这么频繁地使用口头插入句,使作品语言带上了活生生的口语气息。读着这种语言,就好像同作家面对面地坐着,听着他娓娓叙说那有趣而深沉的故事,舒缓自然的韵味荡漾在心间。
5.特殊的口语句式
在老舍的作品中,还有两类较为特殊的口语句式,值得提出来。大致可分为:
(1)“是x不是”(vx不v)句式
在běi jīng口语中,动词肯定否定并列(v不v)表示疑问有两种句式,一是“是不是x”,一是“是x不是”。例如:
1)大家也都怀疑我姑父是不是个旗人。(《正红旗下》)
2)姑父是唱戏的不是,关系并不大。(同上)
不过,这两种句式在口语中似以后者为多。老舍作品中就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点,且不仅限于“是x不是”,还有其他动词的例子。请看:
3)张先生,到放学的时候不到?(《老张的哲学》)
4)不知道背错了枪挨打不挨?(《小坡的生rì》)
5)老太太你看看我,还像个人不像?(《四世同堂》)
6)他一点也不晓得定大爷肯接见他不肯。(《正红旗下》)
这类例子在老舍作品中俯拾即是,例如:过年不过、会唱不会、卖茶叶不卖、懂法律不懂、愿意去不愿意、犯罪不犯、渴酒不喝、捐钱不捐等等,不胜枚举。自然,“v不vx”的句式也是存在的,但远不如“vx不v”的频率高。如在《正红旗下》中,前者出现了六次,后者则为十五次。
这种句式在口语中有时也可以进一步省略,例如:
7)看你还用砖头溜我的窗户不?(《牛天赐传》)
8)到底牛牧师支持他不呢?他心里没底。(《正红旗下》)
由这种省略式更可以看出“vx不v”句式的口语功能。像上两例,如果用“v不vx”的句式只能说“溜不溜我的窗户”和“支持不支持他”,很难省略;而“vx不?”作为“vx不v”的略式是十分方便的,而且这种格式在口头交际中又十分常见,可见,“vx不v”的句式更具口语的sè彩。
(2)“v+合成趋向词+宾语”句式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v)后带上合成趋向词和宾语的时候,多是将宾语插在合成趋向词之间,如:“大家都想起那件事情来”可是,在老舍的作品中,这种句式并不多见,(但并非没有,如《四世同堂》中:“他来,我没法撵出他去”)更常见的是将宾语放在合成趋向词之后,形成了作家比较喜欢使用的、较为特殊的句式。例如:
1)他写下来批语,签了字盖了章……(《火葬》)
2)都想起来时人,都回答不出,都相信他必会赶来。(《蜕》)
3)只有老三,只有老三,逃出去北平,也就有了希望。(《四世同堂》)
有的时候,这种句式之后还可以再加一个单音趋向词,例如:
4)掏了好大半天,他掏出来十五块钱的钞票来。(《四世同堂》)
这种句式更加特殊,也更具口语sè彩。
6.口语化的复句形式.
复句的口语化是老舍作品语言的又一突出特点。多用意合,大量省略主语和人称代词,省略关联词语,尽可能地将句子紧缩,不加楦,不加楔,灵活自然等等,是老舍作品的复句口语化的具体体现。试分几点来谈。
(1)意合
所谓“意合”,指的是复句的几个分句之间凭借意义联系,不用各种关联词。老舍自己就明确说过:“我还有个意见:就是要少用‘然而、所以、但是’,不是老用这些字转来转去。”(《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例如:
1)饿死,是社会杀了他;饿不死,他自有办法打进一个门路去,非常的坚决。(《文博士》)
2)伙计们尊敬他,伺侯他,他是少爷。(《牛天赐传》)
3)这算什么买卖规矩呢?布铺吗,卖雨伞!(《四世同堂》)
例1)是两个假设关系复句的并列,隐含了关联词语“如果……就……”;例2)是倒置的因果复句,最后一个分句隐含了关联词“因为”;例3)是转折关系的复句,最后一个分句隐含的关联词是“却”。
老舍的意合式复句还有一个值得提出的现象:关联词语不出现,却出现了语气词。例如:
4)照办呢,自有好处;不愿意呢,拉倒,我还有许多人可以差派!(《文博士》)
5)二哥心里佩服十成,而口中不便说造反的话;他是旗兵啊!(《正红旗下》)
6)作烧活吧,作白活吧,这种工作老与人们的喜事或丧事有关系。(《我这一辈子》)
例4)有“呢”例5)有“啊”例6)有“吧”,却都没出现关联词语。过去人们多认为,这些语气词的作用是代替关联词语的,其实不然。试将这些语气词去掉,复句之间的意义联系还是存在的:例4)仍是假设关系,例5)仍是因果关系,例6)也仍是条件关系。这些语气词的作用是增强语气,并增加口语sè彩。因而,此类复句还属于意合的复句。
(2)紧缩
将复句形式紧缩成单句,是口语中常见现象。在老舍作品中,有这么几种紧缩句值得提出来:
a.肯定否定并列式的紧缩句。这类句子与单句的“x不x”方式表疑问不同,它是由选择关系的复句紧缩而来,肯定和否定只是提供选择的项,不表疑问。而这种紧缩一旦形成,它又作为一个分句,通常表示无条件。例如:
1)两杯水酒,一碟炒蚕豆,然后是羊肉酸菜热汤儿面,有味儿没味儿,吃个热乎劲儿。(《正红旗下》)
这里“有味儿没味儿”不表疑问,而为“是有味儿,还是没味儿”的选择复句的紧缩,整个紧缩句表无条件的分句,与后一分句构成隐含关联词“不管……都……”的条件关系复句。在老舍作品中,这类格式经常同语气词“吧”或“的”连用。例如:
2)好吧歹吧,咱们得在一块儿忍着,忍过去这步坏运!(《四世同堂》)
3)大报小报,新闻社论,明白吧不明白吧,我全念,老念。(《我这一辈子》)
4)什么发财不发财的,我不能就窝囊这么一辈子。(同上)
5)瑞宣不喜欢逛庙,而爱到花厂里看看,买花不买的,看到那些水灵的花草,他便感到一点生意。(《四世同堂》)
b.“爱x不x”式的紧缩句。这类句子同上类相比,增加了一个“爱”字,但基本意思大致相同,也是由选择复合紧缩而来,表无条件“无论(不管)”。还有一点差异:这类句子通常是放在正句之后,有一种“无所谓”的意味。例如:
1)叫你叔父把咱老张的钱连本带利今天都还清,你是爱念不念!(《老张的哲学》)
2)偏不给你看!爱磕不磕!(《小坡的生rì》)
3)那天在曹宅,我连坐了十四把庄,你爱信不信!(《四世同堂》)
4)这句话也许说得太深奥了一些,随便吧!你爱懂不懂。(《我这一辈子》)
c.省略主语的连锁句。这种句式多用于快速说话之时,例如:
1)不着急是儿子!晶光的袁世凯脑袋,一去不回头,你不着急,我?(《老张的哲学》)
2)屈心是儿子,这一瓶藏了一个多礼拜没动!(《赵子曰》)
“不着急是儿子”“屈心是儿子”都是连锁句,省略了两个主语“谁……谁……”。这种用法,有很强的口语xìng。
(3)关联
如前所述,老舍作品中的复句多采用意合的方式连接,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出现带关联词语的复句形式,例如:
1)虽然不十分像狮子,可是有几分像哈吧狗呢,就算手艺不错。(《离婚》)
2)他会傻傻忽忽的一笑,使她明白他是佩服她的话,她也就觉到点得意,即使没有功夫,也得扯上几句。(《骆驼祥子》)
3)他可是没有忽略了神佛,不但请了财神与灶王的纸像,而且请了高香、大小红烛……(《正红旗下》)
这些例子里都有关联词语:“虽然……可是……”“即使……也……”“不但……而且……”因而,有人说老舍作品的复句绝不出现书面的关联词语,结论未免过于草率。
我们认为,复句的口语sè彩不仅仅看其使用关联词语与否,还应看使用什么关联词语。老舍作品中大量地使用了běi jīng口语里常用的、但书面语中很少见到的关联词语,这实际上便是其口语化的突出体现。根据詹开第同志的研究,老舍作品中口语化的关联词语大致有以下几种:
a.表递进关系的。常用“搭着(搭上)”、“外带着”、“再说”等,例如:
1)穆女士一天到晚不用提怎么忙了,又搭着长得富泰,简直忙得喘不过气来。(《善人》)
2)她的身量比伊牧师高出一头,高,大,外带着真结实。(《二马》)
3)咱们总算有一面之交,在兵营里你伺侯过我;再说,咱们又都是街面上的人……(《骆驼祥子》)
b.表条件关系。常用“但分(再分)”“错过”等,例如:
1)咱们旗人,但分能够不学手艺,就不学!(《正红旗下》)
2)不是我在你面前买好,错过我,普天下察学的,有给教员出法子的没有?(《老张的哲学》)
c.表转折关系的。常用“又说回来了”,例如:
拿哥哥的钱!还醉得人事不知!……可是又说回来了,过去的事反正是过去了,还想它作什么?(《二马》)
d.表让步关系的。常用“饶”“就打算……(也)”,例如:
1)饶这么说,虎爷还直吐舌头。(《牛天赐传》)
2)就打算是这么笔财儿吧,你怎样呢?(《骆驼祥子》)
e.表假设关系的。常用“要(要是)……的话”,例如:
你要是没吃的话,一块儿吧!(《骆驼祥子》)
(以上可参詹开第《老舍作品中的běi jīng口语句式》,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
除此之外,老舍作品中表条件关系的复句还常使用“自要……就(便)……”的关联词,例如:
1)不管,自要抱住他的腿,就有办法了。(《小坡的生rì》)
2)不论是伟人,是小人,自要有极强的意志往前干,他便可以做出点事业来。(《二马》)
3)自要你注意自家的事,也就没那么大工夫再管世界了。(《牛天赐传》)
这也是口语的用法。本来规范的词形应为“只要……就……”但在běi jīng口语中“只”受方言的影响由翘舌改读为平舌(可参徐世荣《普通话语音和běi jīng土音的界限》一文,载《语言教学研究》1979年第1期),为适应这种音变,老舍用平舌的“自”字来代替翘舌的“只”字,较忠实地记录了语音的变化,有很明显的口语sè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