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口语艺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口语艺术 (第2/3页)



    5)是呀,办婚丧大事的人往往倾家荡产,难道亲友不应当舍命陪君子么?(《正红旗下》)

    类似例子还有“不见兔子不撒鹰”“大水冲了龙王庙”“揣着明白的,说胡涂的”“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一个萝卜一个坑”“陈芝麻烂谷子”等等。

    (2)谚语类

    1)南星摸着头上的大包,颇有点“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的神气。(《小坡的生rì》)

    2)老李,自从我一和你见面,心里就说,这是个朋友,惺惺惜惺惺,好汉爱好汉!(《离婚》)

    3)虽然这样,瘦死的骆驼总比马大,到底还得算是阔家。(《文博士》)

    4)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块儿出来作战的朋友,比亲兄弟还亲。(《火葬》)

    5)他的牌打得很好,可是他知道“喝酒喝厚了,赌钱赌薄了”的格言,不便于天天下场。(《四世同堂》)

    类似例子还有“解铃还是系铃人”“不听老人言,祸事在眼前”“新鞋不踩臭狗屎”“一寸光yīn一寸金”“既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丁是丁,卯是卯”等等。

    (3)歇后语类

    1)闹散了会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假若zhèng fǔ马上施行自治,我们无会可恃,岂不是“大姑娘临上轿穿耳朵眼”来不及吗?(《老张的哲学》)

    2)哼!也不是咱的命不好,还是冯大人的运不济;还没到任呢,又撤了差。猫咬尿胞,瞎喜欢一场!(《我这一辈子》)

    3)“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啊!”(《骆驼祥子》)

    4)松儿大爷摇了摇头。夏大嫂是蛤蟆垫桌腿,死挨!(《柳屯的》)

    5)朋友们每逢对他提起婚姻的事,他总是摇摇头,说:“老和尚看嫁妆,下辈子见了!”(《四世同堂》)

    类似的例子还有“吊死鬼说媒,白饶一番舌”“猪八戒玩老雕,各好一路”“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小鹞子拿刺猬,错睁了眼”“一条绳拴着两蚂蚱,谁也跑不了”等等。

    值得提出的是,老舍作品中的惯用语大多取自民间下层生活之中,具有活的生命力。这同其作品语言浓郁的běi jīng口语sè彩是相得益彰的。

    3.省略式的口语词语

    在běi jīng口语中,由于说话的频率较快,常常会出现一些合音省略现象,如当今běi jīng口语中“不知道”便因语急省常变成“不道”。老舍的作品以口语为基本素材,自然也保存了许多类似的省略式的口语词语。例如:

    1)也不是谁把话匣子片上在马先生的脑子里啦,一个劲转,耳朵里听得见,吱,吱,嗡,嗡,吱嗡,吱嗡,一劲儿响。(《二马》)

    2)酒量不大,将要吃过量的时候也不怎么就想起太太来,于是没喝醉。(《牛天赐传》)

    3)大家在一处为什么?为是哄。于是我们便开始哄。(《猫城记》)

    4)多咱你的小婆子跟拉车的跑了,你大概也不敢出一声,你个活王八!(《四世同堂》)

    5)虽然没有明说,她大概可是这么想,不赊东西,白作旗人!(《正红旗下》)

    这些例子中的“也不是”“也不怎么”“为是”“你个活王八”“大概可是”等都为语急省的口语词,与它们相应的词语形式应为“也不知是”“也不知怎么”“为的是”“你这个活王八”“大概可能是”等等。这种词汇现象在老舍作品中是较为常见的,仅《正红旗下》不到十万字的篇幅中就有七次。如此活泼自然的语急省词语,正是活生生的口语的真实记录。

    4.特殊用法的口语词语

    在běi jīng口语中,有些词语的用法比较特殊。如双音节词中插入一个虚词,使之离合,形成一种较为特殊的口语表达现象。从语法上看,这属于一种词法上的变化,但从词汇上说,也可看作是特殊的口语词汇现象。老舍作品的浓郁的口语意味,也与保留了大量的特殊用法的口语词语有关。在老舍作品中,经常插入双音节之中的虚词,主要为:“了”“着”等等,还有一些其他的形式。

    (1)插入“了”

    1)天赐扫了兴,平时净和纪妈夸口,他会这个会那个,原来他治不住一条驴!(《牛天赐传》)

    2)她极快地想到,他也许是阵了亡,而松叔叔先得到了消息。(《火葬》)

    3)紧走了几步之后,他后了悔。(《四世同堂》)

    4)他不愿看老人就这么老老实实的认了输。(同上)

    5)霜清老人高了兴便到山巅拿个大顶。(《正红旗下》)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仅《正红旗下》中就还有:生了气、着了急、发了慌、为了难、用了功、冒了火、吃了亏、忘了本、造了反、垮了台等等。

    (2)插入“着”

    1)马威努着力,随着伊牧师把箱子全搬到行李房去。(《二马》)

    2)小顺儿拿着豆角还不肯放弃了看戏,瑞宣耐着烦说……(《四世同堂》)

    同插入“了”表示完成态相比,插入“着”表示正在进行,也是属于口语的用法。

    在老舍作品中,“着”的用法除了插入双音节词中以外,还有几种值得注意的情况。一是用在表示比较级的形容词之后,例如:

    3)温都姑娘的年纪比她母亲小着一半。(《二马》)

    4)他一定会成个更大着许多的人物。(《牛天赐传》)

    类似的例子还有:多着、少着、高着等等。

    二是用在单音节形容词之后,例如:

    5)白受他的茶叶不带他们出去逛一逛,透着不大和气。(《二马》)

    6)她一定是红着心想抓到个博士,何不将计就计呢?(《文博士》)

    7)外婆不大信长顺的话,所以大着胆子亲自到门外调查一下。(《四世同堂》)

    类似的例子还有:苦着、烂着、显着、歪着等等。

    三是用在双音节叠音词之后,例如:

    8)马来小姑娘撩着裙子,头上的小髻向前杵杵着,拼命的跑。(《小坡的生rì》)

    9)小马褂,袖儿肥阔而见棱见角,垂手吧,袖儿支支着……(《牛天赐传》)

    10)一想起爸爸的坟就想起城外的月牙儿——在野外的小风里歪歪着。(《月牙儿》)

    类似的例子还有翻翻着、出出着、卷卷着、爬爬着、弯弯着、伸伸着、扣扣着等等。所有这些用法,都带有较为浓厚的口语气息。

    除了经常插入“了”“着”之外,老舍作品中还有其他的插入方式。如插入“的”、插入“点”:

    1)事实上,他很成功,他不晓得怎么成的功。(《牛天赐传》)

    2)不知是谁设的计,要把大会开得这么有戏剧xìng。(《四世同堂》)

    3)看常二爷回来,她更高点兴。(《四世同堂》)

    4)我并没多大用处,究竟是在家可以给他们仗点胆!(同上)

    此外,还有插入人称代词的情况,如:

    1)我只是每天早晨去,一点钟走,正合我的适。(《二马》)

    2)哎,没敢惊动亲友,这怎说的,又劳你的驾,来看看小孩吧。(《牛天赐传》)

    3)平rì,他们在墙根撒尿,我都要讨他们的厌,上前干涉;他们怎能不恨恶我呢!(《我这一辈子》)

    所有这些特殊的插入词语现象,既形成了老舍作品用词的一种风格,又是活生生的口语的真实记录。

    5.口语化的后缀

    běi jīng口语词的形式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儿化”现象之外,还有一个特点:通常带上某种生动、形象化的后缀,如水——水汪汪,绿——绿油油,红——红通通,干——干巴巴,老实——老实巴焦,等等。老舍作品中类似的口语化后缀也是随处可见的。这特别表现在形容词方面,如“白花花、臭哄哄、毒花花、冷飕飕、活生生、气哼哼、黑咕咙、傻不噔、慢腾腾儿、蔫乎儿乎儿”等等,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例子不胜枚举。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发现一些较为特别的后缀。例如“巴(吧)”:

    1)洗脸得俩人按巴着。(《牛天赐传》)

    2)直到牛老太太来到,他才把老刘妈卷巴卷巴抱到她屋里去。(同上)

    3)可倒好,我这一家子,老少里外,全是巡jǐng,凑吧凑吧,就可以成立个jǐng察分所。(《我这一辈子》)

    4)老二的小干脸僵巴起来。(《四世同堂》)

    又如“不唧”:

    1)眼珠上横着些红血丝儿,下面还堆着一层黄不唧的朦。(《二马》)

    2)老那么笑不唧的,似乎认识你,又似乎不大认识。(《牛天赐传》)

    3)空山懒不唧的,又相当得意的,点了点头。(《四世同堂》)

    大致地说,“巴(吧)”多为动词后缀,“不唧”多为形容词后缀。与此相应,老舍作品中也有一些专用为名词的后缀,例如:

    1)有的是职业虽不大正常,倒也颇发财,冬夏常青的老穿着洋服啷当的。(《mín zhǔ世界》)

    2)你们一个个的皮鞋呢帽啷当的,孙子,你们是孙子!(《四世同堂》)

    3)来的是rì本人,还有不包庇坏蛋琉璃球儿的?(同上)

    “啷当”,“琉璃球儿”都是名词的后缀。以上各种词的后缀都有十分明显的口语sè彩。

    6.口语的语气词

    与书面语相比,口语还有一个特点:通过语气词(包括语气助词和叹词)来表情达意。在老舍作品中,大量的语气词也是其口语特sè的突出表现之一。人物对话自然不必说了,例如:

    ——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二德子,你威风啊!

    ——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茶馆》)

    几个语气词便使人物的口气声息活在了读者面前。至于一般的叙述语言,老舍也注意语气词的运用,例如:

    玩票是出风头的事,姑母为什么不敢公开承认呢?他也许真是个职业的伶人吧?可又不大对头:那年月,尽管酝酿着革新与政变,堂堂的旗人而去以唱戏为业,不是有开除旗籍的危险么?那么,姑父是汉人?也不对呀!他要是汉人,怎么在他死后,我姑母每月去领好几份钱粮呢?(《正红旗下》)

    一连用了五个语气词,恰到好处,正是口头讲故事的口气和神态。

    běi jīng口语中还常有两个语气词合用的现象,老舍的作品亦有反映。例如:

    1)北边不是打仗哪呢,火车rì夜运兵,什么东西也来不及了。(《蜕》)

    2)战争已经到了头上,怎么这样快呢?rì本兵不是在天津附近打呢吗?(同上)

    3)我的儿子山木少尉在河南阵亡的了。(《四世同堂》)

    4)该走了吧?王宅不是还等着咱们打牌哪吗?(同上)

    连续使用的语气词也可以合音形成一个新的合成语气词,如:“喽(lou)”为“了(le)”+“呕(ou)”的合音,在《茶馆》里有不少例子。如:

    5)像我这样的人算是坐不起这样的茶馆喽!

    6)哎哟!四爷,可想死我喽!

    为了逼真地再现口语语气词的实际读音,老舍还借用其他词形将合音的语气词表现出来。例如:

    7)来嘹!赵大爷,我来嘹!(《龙须沟》)

    借用“嘹”作语气词显然是一种合音。胡明扬先生认为,来源可能是“哩噢”或“了噢”(参胡明扬《běi jīng话初探》商务印书馆1987年)这些鲜活的语气词,给老舍作品带来了活生生的口语气息。

    综上,我们描述了老舍作品中词汇口语化的几个主要的特sè。下面再来对其句式的口语化特sè做一番具体的描写。

    二、口语化的句式

    与词汇的口语化相配,老舍作品也很重视句式的口语化。他曾说过:“从造句上说,我们也要遵照口语的句法。一般的说,中国话在口头上是简单干脆的,不多用老长老长的句子。”(《怎样运用口语》,载《语文学习》1951年第2期)读老舍的作品,我们都会有同样的感觉:句式简短,活泼生动,且变化有致,带上了独特的韵味。对此,我们也可以分为几点来讨论。

    1.简洁明快的短句

    一般地说,口头交际的句子大多是比较简短的,结构单纯,简洁通俗。老舍作品中的句子正是如此,多以七八个字为一句,超过十个字以上的句子是很少见的。由此形成了其作品口语化句式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这一点在作品的人物对话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

    1)“不用问!叫你做什么,做什么!把电灯捻开!不用开柜房的电门!好了,你上里屋去,没我的话,不准出来!在电话机旁边坐下,多咱听我一拍手,给巡jǐng局打电话,报告被抢!不用叫号码,叫巡jǐng局,听见没有?”(《二马》)

    2)“半斤高醋,到山西铺子去打;别心疼鞋;别到小油店里去!听见没有?”(《正红旗下》)

    简洁明快的句子,使读者就像听到亲朋邻里的说话一样自然。

    此外,老舍作品中的叙述、描写语言也多采用口语化的句式表达出来。例如:

    3)正是夏天农忙时节,王十成忽然来到běi jīng!王掌柜又惊又喜,喜的是儿子不但来了,而且长得筋是筋,骨是骨,身量比爸爸高出一头,虽然才二十岁。惊的是儿子既没带行李,又满身泥土,小褂上还破了几块。(《正红旗下》)

    4)前儿下雨,谁把妹妹从街上背回来的?咱,小坡呀!不叫我和她玩?哼!那天吃饭的时候,谁和妹妹斗气拌嘴来着?咱……(《小坡的生rì》)

    例3)是作家的叙述语言,例4)是人物的心理描写,都是用短句写成的,有明显的口语sè彩。

    大致说来,老舍作品的短句常同以下几种情况有关:

    (1)省略。例如:

    1)拿钱呢,你走你的;不拿,好,天桥见。(《骆驼祥子》)

    2)个子那么大,说九个月也有人信!(《牛天赐传》)

    3)七块钱,扛枪,打裹腿,站门,我干了三年多。(《我这一辈子》)

    4)鸽子是随心草儿,不爱,白给也不要;爱,十两八两也肯花。(《正红旗下》)

    例1)的“不拿”省略了主语“你”和宾语“钱”,“天桥见”省略了主语“我们”;两个分句内部还有条件关系,即省略了连词“如果……那么”。例2)“个子那么大”省略了主语“他”,“说九个月也有人信”省略了主语“我们”;两个分句之间还是因果关系,有关的连词“因为……所以……”也省略了。例3)“七块钱……站门”隐含了目的关系,省略了连词“为了”。例4)有更多的省略,把省略了的主语和连词都补出来应为:“如果他不爱,你就是白给他也不要;如果他爱,就是花十两八两他也肯”被省略的主语是不同的。由此可见,省略的方式是形成短句的有效手段。

    (2)标点。例如:

    1)钱不听,也不原谅,哭声!(《牛天赐传》)

    2)可以投奔的,可依靠的,人,在他心中,只有两个。(《骆驼祥子》)

    3)他记得几个零七八碎的,可信可不信的,小掌故。(《正红旗下》)

    老舍有意用标点将稍长的句子断开,这是长句化短的直接手段。

    (3)插入。例如:

    1)敷衍,各方面敷衍,的确是他的哲理;而且是,在他想,最适用于乱世的哲学。(《火葬》)

    2)他应当,他想,受这个惩罚。(《四世同堂》)

    3)历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总会有人,像二哥,多看出一两步棋的。(《正红旗下》)

    例1)的“在他想”、例2)的“他想”、例3)的“像二哥”等等都属于口语插入手段,直接功用也是将长句化短。

    2.独语句式

    独语句式也是口语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种句式。从形式上看,它不求“完整”,十分简短,也可归于短句的范畴;但在老舍的作品中,这类句式丰富多采,值得单独列出。大略地分,可分析出以下几种:

    (1)谓词xìng独语句。例句:

    1)他鼓舞着自己,压制着怒气,去,去跳舞,去听戏,去看足球,去看电影;……(《二马》)

    2)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骆驼祥子》)

    3)姑母经常出门:去玩牌、逛护国寺、串亲戚、到招待女宾的曲艺与戏曲票房去听清唱或彩排,非常活跃。(《正红旗下》)

    这些例子中都有不少谓词独语句。从形式上说,似乎是主语承前省略,每一个独语句都可补上主语。但这种句式是汉语中最常见的,形成了其特有的“流水句”的格式,完全不必补出主语,也不必叫作“省略句”。这种句式在老舍作品中是很多的。

    (2)名词xìng独语句。例如:

    1)一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