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 风雨前夜(二) (第2/3页)
豪的说,他家那才显得出是军人本色。
就这么一个**员,却被抓起来了?就团长那个说一不二的正直汉子,要说是经济问题,打死韩庶韩庶也不信。就这样的好干部却突然被抓起来了,这让韩庶如何想得明白。
“您,慢点说,咋回事儿,咱姜团长那可是好干部,肯定不会犯啥事儿的,这是咋回事儿?”说着话,韩庶不自觉的拔高了声线,也暗自发急了起来。
“这不是,上次咱们这里就来过了那些调查组的人么?当时你还说这是来摸石头的,说是没事儿的么?这次就是几个上次调查组的人带着几个公安局的,先是把咱们厂里的几个业务员抓了,然后又带着些人将团长和政委堵在了团部大院儿,也不让外人接近,说是调查工作。看着这就不是个好茬,小韩啊,你说这事儿咋办。要是再这么下去,咱们这个厂子可就搞不成了,团里这上上下下几百号人可都指望着咱这个厂子过好日子呢。”说着,张老木匠又急得要跳脚,懊恼的抓着头发。
听了这个戏剧性的变化,甚至有公安局的,来公开来抓了人,韩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仔细一想,忽然想起,记得前世改革开放30年的那会儿,搞得那些个纪念改革开放的纪录片中,就提到了81年82年国家反投机倒把问题。
这两年因为改革开放的原因,私营经济,和集体经济,这些体制外经济忽然的活跃了起来。尤其是各种私营经济体,他们没有技术,也没有雄厚的资本,这些经济体的崛起和繁荣,都是依赖着当时的短缺经济,造成的极度有需求的市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所有的物资都是由国家制定计划来决定生产量,因为有许多的经济元素并不能在官方的数据中体现,往往有逃漏的现象,所以往往制定的计划是少于实际需求。
在当时的社会主义体制下,人民的收入是比较平均的,也就是基尼指数是非常的小的。社会财富是没有太大的集中,钱基本上都是在平民百姓手中。用后世的话说,也就是都在消费者手中。而且由于社会主义制度,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也没有失业的风险,更没有买房的压力,当时的人其实不是非常需要储蓄,手中有着稳定的收入,对未来也无需担心。所以几乎社会上的所有资金都是可消费资金,也就是说,无论何时,需求总是大于产出。这其实与国家的产出能力无关,因为当时的经济体制原因,社会是不需要资本的,所以也不会有人需要故意储蓄,使资金积累到一定的量,使之变成资本。换句话说,钱都在劳动者(消费者)手中,所以消费量永远大于或等于产出量。
当时的这种经济形式,在经济学中有个名字就是叫‘短缺经济’,这种‘短缺’与社会的实际产出的多少,其实没有任何关系,在这种经济体制状态下,无论多么多的产出最终都会变成需求。也就是说,社上的需求是无限的。(这可以通过90年的中国电视机产量,和2008年的电视机量作对比。其实2008年的粮产量并有增加多少,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