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24 出名了(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024 出名了(六) (第2/3页)

的事情呢。”老余显然对那个四十一团的事情非常了解,对老齐的疑惑都一一进行了辩驳和解答。

    “啊!真的?那么厉害?我还是不太信,尤其是说是还搞了那么多的同类型企业。上次听了他们的搞得那个集体企业,也觉得他们的制度都挺好的,可是就是觉得他们的那个制度不易推广。你想啊?都是工人们自己决定怎么花厂子里的钱。这倒是不存在剥削了,可是工人们人多,每个人的想法又不同,大多是人都像自己过好日子,想多拿钱,没有一个长远规划和计划,你说这能发展起来么?”

    “嘿嘿,所以说啊!老齐,这就是你落伍了!你自己落后了!可不是人家没有办法。关于这个,人家早就想出来办法了!”

    老余听了老齐的言语浑然没有觉得意外,显的有些得意洋洋在这里正等着老齐的疑惑呢。其实这倒也是老余当初同样犯下的问题,也是同样的被人家解惑,现在好不容易有个平衡心理的机会,老家伙又怎么会轻易放弃。

    老齐来了兴趣,追着问道:“快说说,他们咋搞的?”

    老余神兜兜的,直了直腰,喝了口茶,却那眼角余光看着对面的老家伙,直到见老齐有些着急上火,这才慢悠悠的道:“他们用了一种叫《大民主集体制企业公约》的契约形式,搞了一个标准。凡是这个企业分化出来的经济实体,组织结构,和权利产权分配都必须遵守这个《公约》。其实说起来他们的企业个体数量扩张,有些像是一般的企业进行的大小扩张。扩张的原因有些复杂。

    有的是因为他们需要某项物资或者服务,比如一些电影院和商店之类的企业个体,就是在老企业的所有员工都需要,才搞起来的。就连那个不小的水泥厂也是这样搞起来的。调查队的同志回来的时候,听说他们又在开始讨论搞铁厂的事情了。

    还有一些,是有些人自己有了想法,然后开始游说,单位里的职工,然后才搞的,这样的单位一般都是规模不大,投入也不多。

    还有一些小企业,产生的就更有意思了。现在他们那里搞得红火,就有很多外面的个体户去他们那里赚钱,因为他们那里的人的收入都比外面高很多,结果去赚钱的个体户都发了财,就有更多的个体户去他们那里发展。这些家伙见了人家赚了钱,都犯了红眼病,厂里的职工就也有人拉帮结伙,然后在厂里搞个提案,由厂里投资,由厂里的原来的职工或职工的亲属优先,搞个新的和个体户同样的企业,不过他们人多,资金也大,起步也高,这样一搞那些个体户没有办法和他们竞争,纷纷倒闭,没办法之下,就只好加人他们的那些个集体厂子。有很多原来的个体户,都是很有经验和技术的,这样一来,他们只要给那些愿意提供技术的个体户给予一笔奖励,就又多了很多的技术,几番下来,他们那里的个体户现在少的可怜,有几家也是有绝活别人干不来的,在那里勉强支撑。这类,是传统行业的企业比较多,比如他们那里搞的那些豆腐作坊,小吃作坊之类的小企业特别多。

    更还有一些,纯粹就是人家发扬风格,照顾当地团场和亲朋好友和当地乡亲的。就像是他们前一段时间搞的那个小型的棉纺厂,就是从一个港商那里联系的买了几台说是香港那面最先进的纺纱机,这不,本来人家那里只产棉花,现在人家直接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