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大事记1 (第3/3页)
于沉寂。
是年,很多不愿和rì伪合作的电影工作者先后退出电影界,有的奔赴大后方,有的留在上海从事话剧演出。
1943年
1月,rì伪当局在上海等占领区强令各电影院“一律停止放映英美敌xìng影片”,规定今后各电影院一律上映国产及“友邦”影片。
5月,汪伪zhèng fǔ颁布《电影事业统筹办法》,垄断制片、发行、放映业,将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中联”)、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影”)和上海影院股份有限公司合并为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由林柏生任董事长,川喜多长政任副董事长,冯节任总经理,张善琨和石川俊重(rì)任副总经理。“华影”自建立至1945年8月rì本投降,共拍摄影片80余部,大部分为伦理及爱情片,同时也制作了宣传rì本大东亚共荣圈政策的纪录片等。
7月,汪伪zhèng fǔ下令禁止演唱200余首抗rì救亡歌曲,其中包括优秀电影歌曲《毕业歌》、《在太行山上》、《游击队员之歌》等。
由“”华影“等公司摄制的《秋海棠》、《红楼梦》两部文学名著影片在上海上映。
1944年
“华影”和“大rì本映画制作株式会社”联合摄制了以“中rì携手,反对英美”为主题的历史题材故事片《chūn江遗恨》。
中国电影制片厂在“皖南事变”后改组,并拍摄了《气壮山河》、《血溅樱花》等抗战题材影片。
原新华影业公司的摄影师薛伯青,秘密前往淮北新四军根据地,拍摄了新闻纪录片《彭雪枫师长追悼会》、《新四军骑兵团》和《新四军部队生活》。
1945年
8月15rì,rì本zhèng fǔ宣布无条件投降,“华影”随即宣告结束。
上海影院上映苏联影片《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及联合国提供的史料片《直捣柏林》。
国民党中宣部指派詹文浒为上海特派员,由chóng qìng抵达上海,开始接收新闻、广播、出版、电影等业。
9月20rì,国民zhèng fǔ行政院发布《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的“训令”,规定“敌伪机关或私人经营之报纸、通讯社、杂志及电影制片厂、广播事业一律查封,其财产由宣传部长会同当地zhèng fǔ接受管理。”
10月,国民党中宣部所属zhōng yāng电影摄影场(“中电”)派员前往上海接收了“华影”六厂和二厂,分别改组为“中电”一厂、二厂。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制”)接管了“华影”三厂,改组为“中制”摄影场,“华影”五厂改组为上海实验电影工场。
“中电”在北平设立第三分厂,并接收rì本“满映”,在长chūn成立“长chūn电影制片厂”。
中国**也分别派出几批人员前往长chūn接管“满映”。
是年,chóng qìng等大后方电影工作者陆续返回上海,并开展检举“附逆影人”活动。
1946年
2月,国民zhèng fǔ修订公布《电影片检查暂行标准》,成立内政部电影检查处。
4月,国民党中宣部将zhōng yāng电影摄影场改组为zhōng yāng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下辖一二三分厂及长chūn电影制片厂。
中国电影制片厂迁往台湾,成为后rì台湾三大公营电影制片机构之一。
6月,阳翰笙、蔡楚生、史东山、孟君谋、郑君里等人,以战前“联华公司同人”的名义,建立联华影艺社,并租借原联华厂址作为摄影场。该社后于与昆仑影业公司合并。
7月,国泰影业公司成立。柳中浩任总经理,柳中亮任董事长,李大深任制片经理兼厂长,并先后聘请应云卫、吴天、周伯勋等参加制片工作,田汉、于伶、洪深等为特约编剧。公司为40年代规模较大的民营公司之一。
8月,文华影业公司成立,吴xìng栽任经理,陆洁任厂长,柯灵、桑弧、黄佐临等任编导。该公司在40年代自成一派,创造了为高文化水平观众所拍摄的艺术jīng品电影。
10月,**东北局将原接收“满映”基础上成立的“东北电影公司”正式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chūn电影制片厂)。这是中国**领导的第一个大型电影制片机构。
1947年
1月,联华影艺社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举行了首映。该片获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2月,国民zhèng fǔ行政院通令禁止广播和灌制百余首歌曲,其中包括《义勇军进行曲》等电影歌曲。
3月,“中电”二厂摄制的影片《天堂chun梦》上映。
5月,联华影艺社与昆仑影业公司合并,并沿用后者名称,夏云瑚任总经理兼厂长,阳翰笙、陈白尘先后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昆仑公司成为其后进步电影的摄制基地。
6月,美国的8大电影公司在沪成立影业公会,和英国鹰狮影片公司一起垄断了上海影院的外国影片放映业务。
7月,文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假凤虚凰》试映,因片中有侮辱苏北籍市民的内容而受到理发业职工及同业公会会员800余人的抗议,后对内容略加修改后正式公映。
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一江chūn水向东流》(上、下集)先后上映。影片连映3个月,观众71万人次,创下中国电影问世以来国产影片最高的上座纪录。
中国**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mín zhǔ东北》等纪录片,并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
1948年
1月,中电所属的长chūn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抗rì题材影片《松花江上》公映。
同月,“中电”二厂摄制的影片《乘龙快婿》上映。
国泰影业公司分拆,柳中亮另外成立大同电影企业公司,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民营电影公司之一,拍摄了一些进步影片。
2月,文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夜店》上映。
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评选出“中正文化奖金电影奖”10部获奖影片,并举行颁奖大会。获奖影片名次如下:1.《一江chūn水向东流》(昆仑影业公司),2.《裙带风》(国泰影业公司),3.《母与子》(文华影业公司),4.《八千里路云和月》(联华影艺社),5.《遥远的爱》(“中电”二厂),6.《玉人何处》(大中华影业公司),7.《chūn残梦断》(中企),8.《天字第一号》(“中电”三厂),9.《中国之抗战》(“中制”),10.《松花江上》(“中电长制”)。
5月,文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艳阳天》上映,这是曹禺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7月,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万家灯火》上映。
文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小城之chūn》上映。
11月,华艺影片公司摄制的彩sè戏剧片《生死恨》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彩sè电影。
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武训传》(上、下集),在完成了一部份拍摄工作后,被昆仑影业公司收购继续拍摄。
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和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
**zhōng yāng宣传部发出关于电影工作给东北局宣传部的指示。该指示是中国**关于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重要文献。
1949年
1月,北平和平解放,军管会派田方等为代表接管了原国民党“中电”三厂。
4月,běi jīng电影制片厂成立(初为“北平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田方,副厂长汪洋。
5月,上海解放,随后于伶代表上海军管会接管原国民党中电一厂、中电二厂、中制、上海实验电影工场、中华电影工业制片厂、农业教育电影制片厂等制片机构及一批影院。
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的抗rì题材影片《丽人行》上映。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导演王滨)问世。影片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铁路工人支援前线作战,修建桥梁的故事。
苏联电影导演格拉西莫夫来华拍摄《解放了的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胜利》两部纪录片。
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于伶任厂长,钟敬之任副厂长,陈白尘、张骏祥任厂艺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徐韬,下设五个摄影场:一场(原“中电一厂”)、二场(原“中制”)、三场(原“上实”)、四场(原“中电二厂”)、五场(原“中华电影工业制片厂”)。
《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表》等于解放前开拍的影片相继完成,这些影片均由私营电影制片公司摄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开始办公。部长沈雁冰,副部长周扬、丁燮林。原属**zhōng yāng宣传部领导的zhōng yāng电影管理局改隶文化部,更名为文化部电影局,局长袁牧之。
昆仑影业公司恢复拍摄电影《武训传》。
1950年
4月,电影局颁布《zhōng yāng电影局各厂剧本及影片审查办法》。办法规定:各国营厂生产的故事片的主题和故事梗概、文学剧本、美术片的分场剧本及大型纪录片的拍摄纲要等均要送局审查。各片种正式拷贝均送局审查。
5月,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影)出品的《内蒙chūnguang》因违反了“共同纲领”中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受到批判。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受到批判的影片。该片经过修改后,更名为《内蒙人民的胜利》在全国正式上映。
5月30rì,电影局成立影片审查委员会。袁牧之任主任,副主任蔡楚生、史东山,秘书长罗光达,委员有陈波儿、罗静予、盛家伦等14人。
6月1rì,《大众电影》在上海创刊。梅朵、王世桢任主编,夏衍、于伶等18人任编委。
6月,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在běi jīng成立,陈波儿任所长。该所以教学为主,在全国公开招生,学制二年。
7月11rì,政务院批准颁布《电影新片颁发上演执照》、《电影旧片清理》、《国产影片输出》、《国外影片输入》、《电影业登记》等五项暂行办法。
同rì,文化部电影指导委员会成立。沈雁冰任主任。委员有沈雁冰、周扬、丁燮林、沙可夫、袁牧之、蔡楚生、史东山、陈波儿、李立三、陆定一、钱俊瑞、廖承志、肖华、蒋南翔等共32人。后增补陈沂、刘白羽、宋之的为委员。
7月30rì,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举行的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中国故事片《中华女儿》获“zì yóu斗争奖”;石联星(《赵一曼》主演)获演员优胜奖;《踏上生路》获短片荣誉奖;《百万雄师下江南》、《大西南凯歌》、《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等四部纪录片获荣誉奖。这是新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影坛上获奖。
11月,上海各影院配合抗美援朝运动,一致停映美国影片。在此前后,全国各地也都停止上映美国影片。
12月,电影《武训传》拍摄完成并在上海公映。影片受到观众热烈好评,并被《大众电影》杂志列为年度优秀电影评选10大候选影片之一。
东影摄制的故事片《白毛女》在全国上映后受到热烈好评。该片并于翌年在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特别荣誉奖”。
由文华公司摄制的影片《我这一辈子》(根据老舍小说改编)摄制完成,成为chūn节期间最上座的影片,并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
1951年
2月,中国影片经理公司在běi jīng成立,罗广达任经理。
3月,电影局在全国20个大城市举办国营电影制片厂新片展览月,共展出1950年东影、北影、上影三厂摄制的故事片20部,纪录片6部。周恩来总理为展览月题词:“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
3月,由中苏联合摄制的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获斯大林奖金一等奖。
5月20rì,《武训传》受到批判。《人民rì报》发表*主席亲自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由此,全国展开大规模的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此后一年里,全国电影生产基本停顿。
6月,《人民rì报》、《文艺报》分别发表文章,批评电影《关连长》。
同月,文化部在běi jīng召集全国私营电影公司负责人进行协商,决定逐步将私营电影业转为公有制。
8月,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改建为běi jīng电影学校,设艺术、技术两个系,白大方任校长。
同月,《文艺报》发表批评电影《我们夫妇之间》座谈会纪录。
9月1rì,昆仑和长江两私营公司在上海成立公私合营xìng质的“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叶以群任厂长。
11月,全国文联常委会扩大会议通过“关于调整běi jīng文艺刊物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大众电影》从上海迁至běi jīng,加强为指导观众的全国xìng电影刊物。
11月26rì至1952年1月4rì,电影界进行文艺整风学习。
1952年
1月20rì,以“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为基础,联合文华、国泰、大同、大光明、大中华、华光等私营电影公司,改组为公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伶任厂长,叶以群、吴邦藩任副厂长。
1月27rì,《文汇报》发表文章,批评《关连长》、《我们夫妇之间》、《影迷传》、《夫妻进行曲》等私营厂生产的影片。
4月,电影局在běi jīng电影制片厂成立科教片组,洪林任组长,许幸之任副组长。
8月1rì,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在京成立(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八一电影制片厂”,简称“八一厂”)。成立之初,八一厂仅拍摄军教片和纪录片,1955年起开始摄制故事片。
10月,中国影片经理公司更名为中国电影发行公司。
上影厂拍摄的《南征北战》摄制完成。这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优秀的战争片。
1953年
1月,文化部邀请5位苏联电影专家来帮助制定电影事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2月,“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于伶任厂长,叶以群、蔡贲、王其元任副厂长;新中国私营电影业的历史至此结束。从1949年至1953年2月,大陆的私营电影企业共拍摄了50余部故事片,其中如《我这一辈子》、《武训传》等不少影片均成为新中国电影的经典作品。
同月,电影局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在上海成立。洪林任厂长,许幸之、李资清、吴仞之任副厂长。
7月,zhōng yāng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běi jīng成立。高戈任厂长,钱筱璋、彭后嵘、官质斌任副厂长。
12月24rì,政务院第199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关于建立电影放映网与电影工业的决定》。《人民rì报》于1964年1月12rì公布这两项决定,并发表社论《进一步发展人民电影事业》。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越剧片《梁山泊与祝英台》完成。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彩sè片。
改编自老舍话剧的影片《龙须沟》由běi jīng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
第一部惊险样式的军事题材影片《智取华山》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