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茶道 (第2/3页)
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诸士今日所论,更使我等明白了何为茶道,即可归纳为四个字:和、静、怡、真。”
“和、静、怡、真?”众人都陷入沉思。
有人问:“何为和、静、怡、真?”
陆宝成从容道:“和,即茶道之核心。亦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周易》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即是指世间万物皆由阴阳所构,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儒家‘庸之道’即为和思想,和是,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静,是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老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和庄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清风拂来,绿柳摇曳,大家坐在湖山秀水之间,听陆宝成说着茶道,静静体会,都觉深合吾心,频频点头。
“怡,是茶道茶人的身心享受。‘怡’者,和悦、愉快之意也。茶道为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真,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此‘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即应为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真心互见,放牧天性、全性葆真的目的和境界。”
“本来我等前面所论,还比较散乱,不成系统。经陆公这一概括,如神来之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啊!陆公不愧为茶居之主,真深得茶之趣也!”名士一老茶客道。
“是啊。是啊!”大家都赞叹。
“一点浅见,都为大家所启,在下不敢当诸公谬赞。”陆宝成心得意,面上却拱手谦逊。
“归园三公都才华出众啊!刘衿公诗才出色,李林森公的园林建造鬼斧神工,陆又安公于茶又有如此高论,真是年少有为,让人佩服啊!”
陆宝成心有愧,不好意思再听这赞美,大声道:“接下来,就请各位以‘茶’为题,作诗填词,公推的前二十首,将与刚才诸位的高论、征召入录的对联,一起录入本茶居出版的《归园茶观》。”
“话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