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四十三章 消耗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四十三章 消耗品 (第3/3页)

ìng能就开始落后,而且再也没有能够追上中国空军。

    到第四代喷气式战斗机诞生的时候,帝国空军与中国空军的差距已经扩大到十年。

    此外,因为轰炸机的造价更加高昂,而且在战争时期难以迅速扩大产量,所以帝国空军一直不太重视战略航空兵。从某种意义上讲,帝国空军战略航空兵的主要存在价值就是让德意志第二帝国拥有第三种战略打击手段,而这种手段的可靠xìng、以及在其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关键。

    当然,帝国海军也没能幸免。

    重视潜艇的发展方式,以及水面战舰单一的作战能力,都证明了帝国海军是一支在出海之后就没有打算回来的海军。

    也就是说,帝国海军的基本任务就是在战争爆发之后攻击杀上门来的中国海军,而最好的结果就是与中国海军同归于尽。只要能够拼掉中国海军,即便帝国海军将彻底丧失出海作战能力,也至少能够保证本土不会受到来自海洋的威胁。

    看得出来,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备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这就是,德军的大部分装备都是“一次xìng用品”。也就是说,德军在研制装备时,并没有考虑要使用多久,主要目标是能够经受住全面战争的大规模消耗,即武器装备一定要做到价格低廉,以便在战时能够大规模生产。

    如果中德全面战争爆发,那么德军的发展策略就将发挥关键作用。

    说白了,大规模战争的巨大消耗,能够让任何一种jīng密的武器装备成为摆设,只有能够大规模生产的武器装备才能在大战中产生规模效应,而武器装备的生产数量,直接决定了军队的规模,也就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影响。

    问题是,大战没有爆发。

    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中德全面战争,那么决定胜负的肯定不是常规武器,而且也不会有真正的胜利者。

    别忘了,中德在冷战时期制造的核武器,足够把地球摧毁上百遍。

    也就是说,在全面战争中,常规武器成为配角,因此常规武器的数量与xìng能都难以左右战争的最终结局。

    更加重要的是,在全面毁灭的威胁之下,中德都不可能轻易挑起战争。

    结果就是,德军的军备发展战略出现了严重错误。

    从某种意义上讲,冷战在持续了四十五年之后宣告结束,中国通过大型zhèng fǔ工程所产生的作用极为有限。

    击垮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正是其惊人的军备规模。

    也就是说,原本应该成为帝国安全保障的军事力量,最终成为了压垮帝国的负担,成为了对维护帝国安全最不利的因素。

    当然,关键并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备发展。

    前面已经提到,冷战本身就是一场以非战争方式进行的国家间的全面对抗,而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在综合国力不如中国的情况下,德意志第二帝国都是冷战的最后输家。rq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