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一十六章 根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一十六章 根源 (第2/3页)

宗教问题。

    从宗教层面上讲。伊斯兰革命的根源在阿以战争。

    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因此在三次中东战争中,伊朗都是以sè列的支持者,巴列维甚至在三次访问以sè列。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巴列维还下令驻扎在两伊边境地区的伊朗军队进入战争状态。当时,巴列维公开宣布,如果阿拉伯军队攻入特拉维夫,伊朗军队就将进攻伊拉克。

    可见,巴列维是以sè列的坚定支持者。

    巴列维这么做,一是出于跟中国的同盟关系,二是希望通过支持以sè列来打击阿拉伯国家、从而达到其称霸中东的梦想。

    问题是,巴列维的出发点是民族关系,而不是宗教关系。

    显然,在中东与海外地区,宗教关系绝对不能忽略,在很多时候甚至超过了民族关系。

    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巴列维也积极支持以sè列。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当时伊朗空军还派遣了部分飞行员前往以sè列,驾驶以sè列的战斗机参与战斗,而巴列维则私下里资助了以sè列二十亿华元。此外,巴列维还下令开放所有机场,以方便中国空军向以sè列空运战争物资。

    显然,在巴列维主政时期,伊朗是以sè列的坚定盟友。

    问题是,巴列维的亲以立场,并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

    虽然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不属于同一个民族,但是伊朗与以sè列也不是同一个民族。更重要的是,伊朗与阿拉伯国家信奉同一个真珠,哪怕在教派上存在差别,而以sè列信奉的则是另外一个上帝。

    也就是说,在关系上,伊朗至少与阿拉伯国家还有宗教上的共同点,与以sè列则没有任何共同点。

    显然,伊朗民众更加支持信奉同一个真主的阿拉伯国家,而不是以sè列。

    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伊朗国内就因为国王支持以sè列而爆发过大规模动荡,而巴列维采取的应对措施是血腥镇压。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在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动荡中,至少有数十万人丧生,其中部分是在遭到秘密逮捕之后被处决,而绝大部分被秘密处决的都是宗教极端份子,即坚决反对世俗化的伊朗人。

    问题是,镇压根本不可能消除国内矛盾,反而会激化矛盾。

    一九八一年,以sè列出兵攻占黎巴嫩,而巴列维再次高调表示支持以sè列为了改善本国安全形势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再次激化了伊朗的国内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的导火索。

    正是在这场动荡中,霍梅尼被捕入狱,而巴列维在这个关键人物身上,并没有使用其见长的血腥手段,只是把霍梅尼软禁在了德黑兰郊外的一座庄园里面,并且在八个月之后,也就是一九八二年六月将其释放。

    显然,巴列维做出了一个最为错误的决定。

    霍梅尼在获得zì yóu之后,不但没有就此沉默,反而以其反抗国王的英勇举动,立即成为了伊朗国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