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 独木难支 (第3/3页)
强兵力规模扩大了许多仅坦克就超过了五百辆且三分之一是“潘兴”式重型坦克少许还是加强了火力的改进型“潘兴”此外还有不少于四百门的突击炮、五百多辆半履带式装甲车以及千辆军用吉普车与卡车官兵总数不低于两万。可以说其规模超过了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所有装甲师与红俄的装甲军旗鼓相当。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美军各级部队的编制规模一向比较大。但是这仍然是一个装甲师而不是一个装甲军而且数量众多的坦克战车并不意味着有着同等的战斗力。
要知道坦克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大越好。
大战初期各个交战国都偏爱重型坦克。主要就是当时的中型坦克普遍存在火力偏弱的问题。比如德军在大战初期使用的三号坦克配备的是三十五毫米坦克炮仅能对付一些在大战前生产的轻型坦克即便是在德俄战争初期充当主力的四号坦克其坦克炮的威力也差强人意。
只是到了大战中期中国、德意志第二帝国与红俄都把重点放在了中型坦克。
原因很简单技术的进步赋予了中型坦克足够强大的火力使中型坦克具备了与重型坦克交战的能力。与重型坦克相比中型坦克的机动xìng更加有益因此也更加适合执行攻击任务。
正是如此中德俄才研制出了几种先进的中型坦克比如德军的“黑豹”红俄的t-34与中国陆军的“东北虎”式中型坦克。
问题是美军并没有认清这一点反而认为重型坦克火力强、防护好战斗力更强。
事实到了大战后期中型坦克与重型坦克的火力差距已经很小了特别是在各种新式中型坦克装了大口径、高倍径的坦克炮之后在火力已经丝毫不比装备同样坦克炮的重型坦克差。至于防护在坦克炮的威力足够大的情况下再好的防护也不可能让坦克不被摧毁。比如德军曾疯狂的追求防护设计出了一种重达一百八十吨的超级坦克而这种坦克毫无实战价值。原因很简单巨大的重量不但使其根本没有机动xìng可言甚至无法在绝大部分道路行驶。
实战早就证明只有在火力、防护与机动xìng之间形成平衡才是优秀的坦克。
显然“潘兴”是重型坦克而不是xìng能均衡的中型坦克。
在实战中重型坦克主要用于对机动xìng要求不高的防御作战。问题是第四十一装甲师承担的是机动作战任务。对第四十一装甲师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能否击败对手而是能否顺利进入战场。
再说了一个装甲师对于广袤的美国东海岸南部地区来说也确实太少了。
如果几处地点同时遭到攻击第四十一装甲师就将分身乏术。如果对中国海军陆战队的登陆方向判断错误第四十一装甲师更这有疲于奔命。(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