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六十三章 质量缺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六十三章 质量缺陷 (第2/3页)

就根本不可能有像帝国大厦这样宏伟的建筑物,不可能有金门大桥、遍布全国的铁路等等。

    问题是,战前的美国钢铁业,主要集中在民用领域。

    说得简单一些,美国大量生产的都是普通钢材,而不是用来制造战舰的装甲钢。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美国在大战爆发前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只有海军建造战舰需要装甲钢,陆军几乎没有坦克战车。显然,仅仅是海军的需求,根本无法为钢铁企业提供足够的订单。要知道,即便一年建造一艘主力舰,装甲钢的用量在两万吨以内,而一座大型钢铁厂一年的产量在百万吨左右。

    事实上,德意志第二帝国能有世界上先进的炼钢技术,与其机械化部队有很大关系。

    说白了,如果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前就着手打造机械化装甲部队,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钢铁企业也不可能飞速发展,也就不可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来研制、生产xìng能加出sè的装甲钢。

    可以说,在大战爆发的时候,美国在特种装甲钢领域的研制能力并不强。

    虽然在参战之后,巨大的军事需求推动了钢铁业发展,美国的钢铁产量是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连续大幅度增长,但是在特种装甲钢领域,要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生产力,还有前期的科研积累。

    显然,这正是美国的弱点。

    到了一九四三年,问题变得加严重了。

    这就是,美国陆军也在疯狂的扩充装甲部队,并且大举向红俄与英国提供坦克等装甲兵器,因此美事工业对装甲钢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由此,导致了一个严重结果,即装甲钢的产量满足不了需求。

    当时,美国钢铁企业曾经设法提高装甲钢的产量,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也正是如此,美国制造的坦克战车xìng能平平。拿“谢尔曼”4型坦克来说,其战斗重量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黑豹”相差不大,但是在火力、防护与机动xìng能上,都远远比不上“黑豹”。

    在海军的战舰上,这样的问题也存在。

    事实上,在“依阿华”级战列舰上,装甲钢的质量问题体现得十分明显。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在美国参战前夕开工建造的,等到了组装装甲的时候,美国已经投入战争,而且承担了主要的援助任务。在一九四一年,美国为红俄提供的武器装备就占用了上百万吨的钢铁产量。此外,美国还得为英国提供援助,帮助英国皇家陆军在北非与德意联军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坦克战车的制造优先权显然高。

    结果就是,用在“依阿华”级战列舰上的装甲钢的质量严重缩水。

    根据中国海军在战后做的测试,“依阿华”级所用装甲钢的硬度标准非常低,根本没有达到美国海军提出的低要求。要命的是,这些钢板在制造之后并没有进行严格检查,即便做了筛检,在发现问题后也没有进行正确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