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 八国侵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章 八国侵俄 (第2/3页)

向全国的民族资本家发出邀请,让他们进言进策,共同制订〖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到一九二零年六月,已有一千多名民族资本家参与进来。

    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的精华、也是〖中〗国的脊粱。〖中〗国能否建立起〖民〗主制度,能否在短期内发展壮大,就得看他们了。

    当然,冯承乾此举也引来了不小的非议。

    别忘了,在几年前,商人还在社会的最低层。在老百姓看来,只有其他路都走不通的时候才会去经商。现在,商人一下成为了国家的骨干力量,而且参与到了关系到国家根本的立宪工作中来,自然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前清的遗老遗少满大街的是,社会变革夺走了这些人的既得利益,他们自然会对新生事物产生抵触情绪。

    在冯承乾集中力量搞立宪工作的时候,北伐战争开始了。

    一九二零年五月,〖中〗央军首先进军西北。

    当时,吴铁生还在紫禁城外的〖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誓师仪式,引来数十万有志青年报名参军。

    只是,〖中〗央军不需要那么多官兵。

    一直以来,吴铁生都秉承德式制军理念,即在精不在多。

    打到现在,〖中〗国陆军的总兵力也不到一百万,但是战斗力非常强悍,不比老师、也就是德国陆军差多少。

    在兰州会战中,〖中〗央军的六个师就击败了西北军的二十个师。

    吴铁生拿西北开刀,与年初发生的一计事情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德美意英法西荷等七国联合干涉俄国内战。

    两年前。冯承乾离开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时候,还认为不会出现这一幕。

    原因很简单,德意志第二帝国打赢了欧战,而且与布尔什维克俄国的关系不算差,加上德意志第二帝国需要进行战后重建、也需要来自俄国的资源,所以没有任何理由去干预红俄与白俄的内战。

    两年间,冯承乾的预测基本上准确。

    只是,到了一九一九年底,德俄关系急转直下。

    关键就是,里海北岸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的油田,即有名的巴库油田。

    这下问题来了。

    最初,德意志第二帝国向布尔什维克政府提出,按照德俄协议,帝国企业有资格获得油田的开采权,至少应该参与开采工作,而且帝国有权力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获得巴库油田产出的石油。

    问题是,布尔什维克政府决绝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要求。

    理由是,巴库油田是在德俄和约生效之后发现的,因此不受和约内容限制,俄国可以向德国提供石油,但是必须按照市场价格采购。至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参与开采,则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这下,德俄关系急转直下。

    要知道,在几种战略资源中,德意志第二帝国最缺的就是石油。

    大战期间,如果不是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阵营,加上战前建立的战略储备机制,恐怕在一九一六年底之前,帝国就将因为缺乏燃油,让所有战舰停在港口里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