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六章 走向战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六章 走向战争 (第2/3页)

不重要。

    七月十一日,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弗朗茨再次致电德皇,希望德皇能够在处置塞尔维亚的问题上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并且表示,如果能够得到德皇的支持,奥匈帝国将无条件的支持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此事件上采取的任何行动。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德皇还能保持中立吗?

    当天晚上,德皇再次召开御前会议。

    虽然只隔了十多天,但是帝国大臣们的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

    大概是受英国外长格雷的答复影响,在这次会议上,主张和平的大臣少之又少,大部分大臣都认为有必要打上一场。

    当然,话说的没有这么露骨。

    很多大臣都认为,通过惩戒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打上一仗,能够打击俄国,有效遏止俄国的扩张野心。

    这些人都认为,战争将局限在巴尔干半岛地区,就像前几次巴尔干战争,只是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不会演化成欧洲大战,更不可能对帝国构成生死存亡的威胁,即便打败了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显然,那些轻谈战争的人,都把战争看得太简单了。

    对此,冯承乾的立场非常明确,即不打就不说,真要打的话,就要做好打一场世界大战的准备。

    不管冯承乾的建议是否对德皇产生了影响,帝国大臣的立场,直接决定了德皇的立场。

    七月十二日,德皇回电奥皇,表示帝国将支持奥皇提出的所有合理要求,并且将协助奥匈帝国采取任何惩戒性行动。

    当日,驻扎在德奥边境地区的第九军团就开始了动员行动。

    得到德皇的许诺,奥匈帝国在萨拉热窝事件上的立场变得愈发强硬。

    只是,到这个时候,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可以通过外交途径化解危机,战争仍然可以避免。

    这个时候,最积极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是俄国与法国,而是英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萨拉热窝事件与英国没有多大关系,至少表面上如此。如果英国像其外长承诺的那样,在欧陆政策上保持中立,那么不管战争是否爆发,与英国都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七月十五日,格雷照会了德、奥、法、俄、意等国大使,提出召开国际会议,共同商讨解决萨拉热窝事件。

    可惜的是,格雷的行动晚了一点。

    准确的说,只晚了一天。

    就在格雷发出外交照会的前一天,奥匈帝国皇帝批准了由总参谋长康拉德提交的军事动员令,让面向塞尔维亚的四十个奥军师进入战争状态,随即就批准了康拉德制订的进攻塞尔维亚的作战计划。

    按照该计划,在塞尔维亚拒绝了奥匈帝国发出的最后通牒之后,奥军将发动进攻。

    有趣的是,在格雷发出外交照会之后,奥皇延迟了下达最后通牒的时间,似乎仍然对和平抱有一线希望。

    由此可见,奥皇并不想发动战争,只是想表现得更加强硬一点。

    问题是,奥匈帝国进行军事动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