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七章 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学家 (第1/3页)
“尤克托巴尼亚的内战使一位杰出的将才图哈切夫斯基脱颖而出。他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人,他对于文明的看法可以细致地反映出布尔什维主义的亚洲性格。若要了解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未来趋势,他的思想是值得加以详细检讨的·····”
在的标题之下,米勒娃·富勒开动自己的生花妙笔,写下了这样一行字。这是她正在努力耕耘的皇皇巨著——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最新近的一部分。
“·····虽然他的母亲是一位萨伏伊小姐,可是他的个性却是属于鞑靼族的。从母亲的遗传上,他获得了拉丁人的外表,头发黑色,心智敏捷,这样才使他能够穿透自己的内心,由尤克托巴尼亚人的特性到达了鞑靼人的特性。1914年,他在帝国禁卫军中任少尉之职,次年即为莱茵兰陆军所俘虏。
从本性上说,他是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野蛮人,讨厌西方的文明。他具有成吉思汗、窝阔台和拔都的灵魂。他是专横、迷信、浪漫和粗暴的,他所爱的是一望无涯的平原和千蹄践踏之下的震耳yu聋的声音,他对于文明的秩序感到厌恶和害怕。他痛恨基督教和基督文化,因为它们反对巫术和野蛮,并且使他的同胞不再崇拜“战争之神”和享受“死亡的燔祭”。同时,他也讨厌犹太人,因为他们帮助俄国人接受了“文明的毒素”和“资本主义的精神”。他说:“犹太人是一条狗,是狗的儿子,他把他的跳蚤散布到所有的地方······”
富勒讨厌尤克托巴尼亚人是人尽皆知的——比方说吧,尽管她自以为遮掩得天衣无缝,不过实际上每个人都知道经常在小报上发文的“歌剧院幽灵”其实就是她的马甲。因此在参谋学院,她的学生们暗地里都唤她作“戏园子鬼”···
在参谋学院,学生们津津乐道地多是各个教授的掌故之类的,就拿富勒来说罢,她的讲课可以说是中规中矩,然而有一项毛病,便是经常岔题。讲述欧洲战争史的课程经她一说,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恢复拉丁文“正体字”,反对英文“残体字”的演讲。(“拉丁文正体字若不恢复,世界文明的传承就没有希望了!”)再就是逢尤克托必黑,逢莱茵兰必捧,动不动就提及康拉德元帅是如何抵挡布鲁希洛夫人海战术的冲锋的。有人写小册子揭她的底,说她的学说不见用于军方,便把希望寄托在那个莱茵兰的政治新星希特拉身上,指望她能让自己飞黄腾达。不过有的时候,她也作辩解:“我可不是偏向日耳曼人,我爷爷五岁的时候被齐柏林飞艇给炸死了!”
大家私下里议论,说富勒教官确确乎是有些新理论真本事的,可惜脾气又坏,不会做人,从前线调到学校来,不到一个月便把教研室里的所有人统统得罪光了,一起到系主任那里去告她的状。校长没有法,只好把她调去清净的战史研究系,她愈发不平,每天只好把郁气都用讲课的手段发泄出来了。不过她的课堂上有一样风景却比别的老头老太太都好,便是上下晃动的一对c-cup了。富勒人又年轻,胸器又招摇,这大大挽回了她的公众形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