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南下 (第2/3页)
还是让油罐车另行编组,不跟“保卫苏维埃政权”号在一起了——这东西要是真的出了什么问题,那该是一团多么壮观的烟花啊,不但列车要遭殃,恐怕铁路也得被炸断,那样一来瓦莲娜恐怕就不得不行使契卡职能(契卡也负责交通运输秩序的)对直接责任人执行革命纪律了···
彼得格勒“先驱”坦克旅不但是蒋玉成推行机械化战争方式的工具,也是蒋玉成应用本朝军队管理制度的一次尝试:布尔什维克的部队,因为干部缺少,职务分配大抵是实用主义,一切都从简考虑。而蒋玉成却按照pla的原则,好好地设计了“作战”“政工”“后勤”“内务”四套体系,结果在实际实行的时候又得妥协:同志们不理解为什么有了政委还需要政治部主任,而旅参谋长的职务也只能由叶卡捷琳娜自己担任,至于内务部门,似乎每个人都基于时代精神将它理解成了保卫部门,于是蒋玉成那套官僚主义的东西只好“收起”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家偏向实用的机构。
最后从彼得格勒拉出来的坦克旅编成是:步兵一个营,是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团抽调来的,营长是崔科娃,虽然预计他们会搭乘坦克,但是实在不能确定在混乱的战况中他们能不能有幸找到代步工具。骑兵一个营,由原来巴拉莱卡和叶卡捷琳娜各自的营合编而成才凑够了正常编制三分之二的人马(看得出来他们在战斗中的损失已经很大了),营长是巴拉莱卡·柯察金娜。坦克支队,由列娃·托洛斯卡娅任主任——这个支队和其他的部队不大一样,因为是街垒厂工人的队伍,所以保留了工厂内的一系列工会和自治组织,甚至下面没有坦克连和连长,只有五个“车间”和“车间主任”。炮兵营营长是一个须发皆白的老炮手,耳朵不大灵便,蒋玉成跟他不大熟。瓦莲娜担任保卫处长带着她的别动队,负责这支部队的保卫工作
至于后勤部长,蒋玉成想了半天还是自己担任好了。装甲旅有并行的两套后勤体系,一套是保障坦克营和炮兵营的,用的是汽车和坦克底盘改装的抢修车,人员都是轮不着坦克开的工人。另一套是保障步兵和骑兵的,用的是受了战伤不能骑乘的独角兽,成员当然还是原来那些驭手,自己虽然不擅长对付那些脑门上长着猥琐物的牲口,至少有很多能够参考的技术资料。
叶卡捷琳娜当了旅长已经板上钉钉,在争论了半天之后,最后决定政委由列娃兼任——旅长都是骑兵了,政委当然最好来个懂机械化装备的····懂点机械化装备的。至于另一个原因,就有点难以启齿了:可以负责政委职务的可靠党员实在太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