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六章 事实胜于雄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十六章 事实胜于雄辩 (第2/3页)

每年涨水都被淹,我们工兵营去年冬天修公路经过这里,看到周边几个村日子过得都不错,唯有这个占地最大、田地却最少的村子过得最苦,于是报上司令部政治处,把这个村子当成我们边防陆军的‘军民共建试点区’,仅用十五天时间,工兵营和司令部两千余边军弟兄带着数千俘虏,开出了七百八十亩田地、修好四个十亩左右的鱼塘,搭建了三排简易住房,并经过十二户人家的一致同意,安置三十户共一百零六个无家可归的川北灾民。我已经三个月没来了,借此机会请苍白兄一起来看看。”

    杨庶堪不屑地笑道:“向我宣扬你的功绩和理想社会?”

    “不好吗?苍白兄,你还记得一年中每个季节地里该种什么吗?还记得稻谷、玉米、黄豆、红薯的亩产量吗?知道早稻和晚稻的区别吗?如果你都不记得,恐怕其他那些国民党员们更不记得了不能总想着怎么向人民伸手要钱吧?”

    萧益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提问。

    看到杨庶堪尴尬的样子,萧益民吩咐马车停下,拉上杨庶堪跳下车走到大路旁,跨过路沟踏上田坎才停下。

    萧益民随手扯出一根稻穗递给杨庶堪:“苍白兄,你看看,和你巴县老家的稻子有何区别?”

    杨庶堪接过看了好一会儿:“这稻穗好像挺长的,茎干似乎粗壮好多,是不是从南洋引进的优良品种?”

    萧益民向闻声跑出家门的一群农民招手:“老贵叔,来来!我给你介绍个大能人!”

    身体黑瘦的老贵叔大声应了一句,满脸惶恐的跑过来作揖:

    “萧司令来了,哎呀、哎呀……先进家坐会儿,怎么也得先喝口水啊!”

    “不忙,老贵叔,我们这位杨秘书长老家在巴县,也是贫苦人家出身,只是从小一心读书,很多年没回家了,不知道这稻子和他老家巴县的有什么不同,你给说说吧,我也不是很清楚。”萧益民和蔼地说道。

    一群男女老少似乎都不怕衣着随意的萧司令,很快围过来询问萧益民和包季卿等人吃饭没有?埋怨说干嘛不说一声就来?老人低声吩咐儿孙快点去泡茶端来。

    随后,老贵叔客气几句,颇为自豪地扯起一根稻穗:“多亏萧司令托人从广东带回好稻种,别的村子不敢种,我们这村子五百多亩生熟水田全都种上了,山包上还全都烧荒种上了蜜桃,军校的官兵们每个月都为我们运来几百车的农家肥,这才有了这个丰产的好兆头。

    “周围十几个村子看到我们的稻子,再看看他们种了几十年的稻子,一个个后悔死了,各村都求我们留点儿稻种给他们,他们说宁愿拿五倍的白米来换,哈哈……还有,萧司令说了,等明年大邑县的化工厂把杀虫药和化肥生产出来,我们每亩田的产量还能提高两三成啊!”

    杨庶堪吓了一大跳,他非常清楚其中的意义,当即和颜悦色地问道:

    “老贵叔,你估算一下,今年每亩水田的收成能有多少?算谷子算打出来的白米都行。”

    老贵叔频频点头:

    “就算谷子吧,我们几十家男人都估算过,看着长势和稻穗的结实,每亩至少能打五百五十斤干谷子,比周围村子高出一两百斤绝不成问题,收完谷子接着种晚稻,种子还是萧司令帮弄回来的广东晚稻良种,听说广东那边也是经过五六年试种,才选出两种最好的稻种来,哈哈……按眼下这几百面早稻估算,只要不遭灾就能打下五六百斤干谷子,一亩地一年两季稻子种下来,至少能顶的上寻常一亩半地啊!”

    杨庶堪心里非常震撼,四处遥望一圈,再次转向老贵叔:

    “老叔,刚才萧司令已经和我说过村子的情况,我想问问,这半年都没有收成,你们吃什么?”

    “打鱼啊!”

    老贵叔急忙转一圈,指指房子廊檐下摊开的渔网,又指向西面的清水河:

    “边上就是清水河,绕着村子有四道湾,鱼特别多,军校的一帮长官送给我们每家两张渔网,还有上千只鸡鸭鹅苗,我们每天打到的鱼和甲鱼都卖给军校和骑兵团去,价钱和城里一个样,换来的钱足够每一家买柴米油盐了。

    “还有啊,几千官兵帮我们挖好了几十亩鱼塘,我们每家都养鱼、养鸭子和灰鹅,富裕点儿的十几家已经买来猪仔了,全按照萧司令送来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