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43章 教育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43章 教育续 (第2/3页)

百姓利益,我要之何用?

    “大都督,今rì叫我来,是不是又有什么新主意了?”余静一脸好奇的说道。按理说,三旬的余静,平rì里都是一副平平淡淡的模样,但最近,脸sè的表情多了许多。

    赵询摇头说道:“哪有那么多主意,我想将治下的学院划分一下等级。”

    在燕国,士们都是读后,以成绩划分等级,并没有以院作为标准。或者说,院没有明确的教授等级。

    “我准备将骁果军治下院划分为蒙学、乡学、县学、府学,每等三级,学满三年,考试,考试过着,可入上一级。各院可有商人或者私人筑建,但先生和教授内容,则有教育司统一规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材。”

    “此外,府学之后的学生,才有入地方做佐官的权利。蒙学可随意,乡学、县学学院,可有私人建立,但必须报备教育司备案,有教育司统一配备先生,配备教材以及管理人员。府学有教育司直接承建,有教育司管辖。”

    半晌,余静皱眉道:“这种方式是好,但现在编制教材就是个大问题,先不说什么才是标准,才是适合。就是现在外面争论的一般,谁也说服不了谁啊!”

    赵询冷笑道:“你管他们做什么?教育司制定,必须遵守。有意见?就让他们滚出骁果军治地,要不,就成为骁果军教育司的一员,参与骁果军治下教材的制定。对了,这些教材的修订,让教育司下属的一些有能力的先生们都参与进来,特别是一些有争议之处,不要采取一人之意见,要多人意见的决定。”

    “大都督放心,属下决不辜负大都督希望。”余静恭敬的说道。

    余静离去之后,赵询则又想起了有号称三大启蒙读物的《百家姓》、《千字》以及《三字经》来。其《千字》本应出现在南北时期的梁朝,其余两本,则是宋朝。但没有某种契机和某些人的缘故,直至大燕,这些均为出现。

    这三部的出现,都给整个名族带来了很深的影响。其,《三字经》更是华民族珍贵的化遗产,它短小jīng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虽说《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jīng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赵询苦思冥想,对于《三字经》和《千字》还好些,这两部内容还能写下来,但对于百家姓,自己也就只能记住前面小部分。

    于是,赵询又将此项重任交给了教育司来完成,对于这些搞学问的人来说,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只不过赵询知道,这编出出来的百家姓和自己记忆里的百家姓可就不同了。

    而《千字》和《三字经》的出现,则让余静狠狠的震惊了一把,对于赵询,他现在也是雾里看花,越来越模糊了。一两个月下来,赵询接二连三的拿出奇思妙想和两本意义不小的著作来。

    对于余静的好奇,赵询还真没的解释,只能是视而未见。否则,以后解释起来,越来越麻烦。

    事情交给了教育司,下面的工作自然不需要自己亲力亲为了。为了修订教材,赵询让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