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操心人(上) (第2/3页)
就行了,一人两碗米,再加半个馒头,中了!”正在尝汤的李西滨见老妈问得奇怪,一愣之下回答道。
还真叫他爹说中了,这娃子,真是知道cāo心了!早上我连碗都刷过了,他还知道是七个人吃的饭,看样子,往后得拿他当大人看了!王玉枝又抬头审视了一下已经和自己一般高的二儿子,暗暗点了点头。
“妈,你这样看着我做啥?我脸上沾灶灰了?”被老妈灼灼的目光盯得有些不自在,李西滨笑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道。
“沾什么灰,妈是看你脸上长花儿了没!行了行了,去收拾收拾桌子,一会儿你爹他们就回来吃饭了,馍不用馏,你二爹他们不来!对了,你这汤咋做的,闻着不错,先给妈盛半碗尝尝!”
生氽丸子汤得慢慢的喝,王玉枝刚刚喝完,李国明就带着小罗和李西滨走了回来。
“哟,西滨呀,听你爹说往后你不用去学校了,正好有个事儿跟你商量。”远远看到李西滨站在檐下,罗维贤就大着嗓门嚷道。
这个小罗,连嗓门也变得跟崖屋人一般样了!李西滨心中暗笑。
“啥事呀,干了一上午活还不累?吃过饭再说呗!”菜已经布好,王玉枝正在盛饭,听到小罗的话后,连忙对他说道。
“饭热,先晾晾!西滨,刚才我还在跟叔还有你哥商量,你家沟滩地里的活土根是都种下了,长势也不错,不过这红薯地里的活土根呀,我想换个法儿种。”在崖屋村,沟滩地就是两个山谷间夹着的土壤肥沃的好地,红薯地则全都是半山腰的地还有坡坡地。
“换个法儿?啥法儿?”李西滨顿时来了兴趣。说实话,这种活土根,李西滨也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只知道些大方向的事儿,对于细节问题,他根本不清楚。
“是这,我也是看到咱村里的红薯地,这才想起来的。你看,咱村里种红薯,不都扒鼓堆吗?我想了,这活土根也是根茎类作物,咱也扒堆种怎么样?不过这活土根小,咱扒的堆肯定得小点。”
“这样啊!”李西滨点了点头,思索了起来。
所谓红薯鼓堆,那是崖屋村的说话,用农学专业术语说,那叫“起陇栽培”,也就是在种植红薯的时候,提前把地里的土堆成一排一排的“陇”,然后把红薯苗种在“陇”顶上的做法。因为在崖屋只有种红薯时候才用这个方法,所以崖屋村就把陇称为“红薯鼓堆”,把起陇叫作“扒红薯鼓堆”
“从农学上讲,起陇栽培最适合用于根茎类和块根类植物,而且对于咱村这种黄土xìng质的土壤来说,起陇栽培不但能抗涝防旱,还能提高土壤透气xìng,并且在收获的时候,大大减轻劳动量,所以,我建议在红薯地里种活土根的时候,也使用起陇栽培技术。”小罗进一步解释道。
见父亲哥哥都望着自己,李西滨知道,他们对于小罗这种掺杂了一半专业术语的话吃不太透,于是转过头对他俩解释道:“罗大哥说,他觉得,要是在现在的红薯地里种活土根的话,应该跟种红薯一样,先扒鼓堆再种。这样不但能保墒抗旱,挖的时候还好挖,问你们感觉咋样!”
“对,对,对,就是这么说的!”这下子,李国明算是彻底听明白了。
“我年轻时候也问过你爷,为啥种红薯要扒堆,又累人又费工的!你爷就说了,咱这儿的天气,chūn天旱,夏天涝,秋天该挖红薯了吧,那天又燥得挖不动。可这一扒堆就好了,chūn天红薯根浅,这有了堆之后,它往下扎根就容易,不容易旱死;夏天雨水多吧,这红薯堆之间都是沟,又好排水,等秋天收的时候,咱也不用往地下挖多深,就从这红薯堆底下一搂,那红薯就被挖出来了!可不就跟小罗今儿讲的理差不多,还是小罗这样上过大学的有材料,比我这初中毕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