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空筒子棉衣白糊汤 (第2/3页)
的稀一点罢了。
不是不想吃菜,可东黄乡都是山地,没有水源的话,种菜就很难,再说只有那么点地,种粮食都不够吃,哪儿有多余的地种菜去?吃面条时候,没有菜实在太难下咽,所以各家各户收集的那点山野菜、芝麻叶之类的,都用在中午那一餐了,早晚两顿当然只好吃白饭。
吃白饭,穿空筒子棉衣,这就是崖屋村,或者说,整个东黄乡人的生活现状。
东黄乡地处偏远,消息闭塞,直到九四年,打工cháo方始绵延到这里,直到九七年,打工才慢慢成了村里的“主业”,而九二年的时候,农业还是绝对的“主业”,不过在农闲时节,人们还是普遍要搞些副业的。
整个东黄乡,包括崖屋村在内,都没有什么村办企业,大家搞副业也都是各自为战。
崖屋村全村有八百多人,算是东黄乡数得着的大村子了,在家里开个小商店,嗯,九二年的时候,还叫“代销点”来着,全村有六家,也就是每个自然村一家,这几家的收益是有保障的,一年大概也就一千多块的纯收入。
不过代销点的密度有限,不可能太多,象李国明这样头脑灵活,识得字又算得帐,在各村人面也比较广的人,就走村串巷,搞些收购活鸡活猪、山里土特产之类的小生意,转手再倒卖给前来收购的外地商人,一年也能有三四千元的毛收入,象他这样的还有四人;另外还有几家家境殷实、头脑灵活的,就买了机动三轮车,搞搞运输什么的,收入也和李国明差不多。
搞小生意的,跑三轮车的,开代销点的合起来是十七户人家,虽说这些人家里吃的也还是白饭,衣裳穿的也还是空筒子棉衣,但起码交“三统五提”的时候不用作难,家里断不了油盐,每年过年时候,也能替娃儿们做套新衣裳,发五块压岁钱,有个小病还能去医院看看什么的,再加上还有三家有人是公家人,生活条件也差不多,这二十户,已经算得上是崖屋村第一流的人家了。
除了这二十户人家,其余的人家,大都靠干些体力活挣钱,用东黄话说,叫挣点“小花儿”,也就是油盐酱醋rì常开支的意思。
靠山吃山,虽说山的树被大炼钢铁砍了个jīng光,肉都没了,不过象药材、龙须草这类残渣剩羹,那还是有一些的。
药材是崖屋村最大的收入来源之一。伏牛山地处亚寒带亚热带交界处,山上盛产药材,象柴胡、远志、桔梗、沙参、山豆根、蝎子、蜈蚣之类的,还是有些零星的分布。每年从chūn天开始,就有人去挖药材,捉蝎子蜈蚣,对于有经验、有气力的挖药人来说,翻山越岭的辛苦一天,一般也能挣个一块两块的。
而龙须草则是崖屋村的另外一大收入来源,全村的妇女们,在农事和家务之余,一般都要搓草绳、织草毯挣钱――这些东西外贸上大量收购的,平均下来,一个熟练的妇女,一天大概可以挣五毛到八毛钱。
这样算下来,崖屋村,或者说整个东黄乡,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夫妻两人都身体健康、热爱劳动,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