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神仙体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神仙体系 (第2/3页)

道一自序及《进表》,皆未

    署年月,唯庐陵刘辰翁为此作序,署年甲午,邓光荐为此作序,署年阏逢敦牂。据

    《尔雅·释天》对“岁阳”、“岁阴”之解释:

    “太岁在甲曰阏逢”,“在午曰敦牂”,可知阏逢敦牂亦为甲午年。但此二序之甲

    午前,未冠朝代年号,故单据二序甲午尚不能断定属何朝代。考此对历代道士所作之

    传记,年代最晚者为续编之金元道士,则二序之甲午,当为元代之甲午。元代有二甲午,

    一为世祖至元末、即成宗即位之年1294,一为惠宗至正十四年1354。为此作

    序之刘辰翁在宋代已入仕,为宋末元初人,他序中的甲午当为至元甲午1294。由此

    推知,此甲午当为成之年。

    前赵道一自序说明编的由来及宗旨。他说:“儒家有《资治通鉴》,释门有

    《释氏通鉴》,唯吾道教斯文独阙。……

    间因录集古今得道仙真事迹,究其践履,观其是非,论之以大道而开化后人,进之

    以忠言而皈依太。务遵至理,不诧虚文。……详审校定,严行笔削。……编成,名之

    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全由《正编》《续编》《后集》三部分组成。《正编》五十三卷,他在《仙鉴编

    例》中称该卷收录“始自古三皇,下逮宋末。其间得道真仙事迹,乃搜之群,考之

    经史,订之仙传而成。”首为轩辕皇帝传,继记众多古仙,再记汉至宋末诸道士加神

    仙传说人物,共计七百四十五人;《续编》五卷,收录包括王嚞和北七真在内的宋末

    元初诸道士传记,共三十四人;《后集》六卷,专收历代女仙、女道士之传记,共一百

    二十人。全共收神仙、道士传记八百九十九人。

    此为现存神仙、道士传记中收罗最富,记述较为平实的一部。收载时限之长从

    黄帝到元初,人物之多,为《列仙传》《洞仙传》《续仙传》《三洞群仙录》诸所

    不及。特别是它所收载的除神仙之外的道士传记之多,更非他可比,这就为道教研究

    提供了较多的有用资料。虽然中收有不少神仙传说人物,其他道士传记中,也有某些

    不切实的记载,但在总体并非一味猎奇,还是比较尊重事实的。邓光荐在序言中称:

    “浮云山道士赵全阳按赵道一号全阳子——引者注著《仙鉴》,编纂详,考订核,

    可谓仙之董狐矣。”此论并非溢美之词。

    《汉天师世家》,四卷。载《万历续道藏》,末题“五十代孙张国祥奉旨校梓”。

    但此非出于张国祥一人之手,在此之前,已有天师世家谱录,明初四十二代天师张正

    常据之撰成《汉天师世家》一卷,宋濂等曾为之作序。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修四十二至

    四十九代天师传记,合成今本《汉天师世家》,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成。古时史

    传记述诸侯王传记方称世家,此以世家称,亦见明代龙虎山张氏之地位。

    《汉天师世家》记张陵、张衡、张鲁三代天师在巴蜀创教事迹,虽有增益附会,但

    大抵于史有征。第四代张盛至二十三代张季文的传记极为简略,其中第九代天师《张符

    传》仅六十字,有的与前代文献记载相径庭。如记第十代天师张子祥“仕隋为洛阳尉”,

    十二代天师张恒为唐高宗时人;但梁普通三年522立《九锡真人三茅君碑文》题名载

    有张陵九世孙张玄真、十世孙张景遡等十人,《道学传》和梁简文帝《招真馆碑》亦载

    张陵十二世孙张裕事,皆与《汉天师世家》的记载不同。从第二十四代张正随至四十九

    代张永绪,共二十五代天师的传记,有确切的宗谱和明确的传承世系,天师生平事迹虽

    带有诸多神异传说,但大体都可与史籍相印证。各《传》除记各人的生平、传道活动外,

    多记谒见皇帝,讲论道法,得赐号、封赠、赏赐等“显荣”事迹。对宋元明时期统治者

    扶持正一教,皆有较为翔实的反映。

    《汉天师世家》记张陵临终前,以经箓、印、剑付其子张衡,曰:“吾遇太亲传

    至道,此文总领三五步罡,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

    据称,作为此后历代天师传承的三件信物剑、印、经箓就是张陵所传。

    以此三件信物作为承传的凭证,成为后世各代天师遵行的制度。至于只传宗亲的原

    则也是历世不变的,即天师传子不传弟,传弟不传孙,传孙不传堂弟,传堂弟不传从子,

    传从子不传叔,传叔不传族人,传族人不传族外人。严格按照亲疏、长幼的宗法制度进

    行传承,以使教权永远掌握在张陵后嗣手中。

    继《汉天师世家》之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又于民国年间撰《补天师世家》,增

    补了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至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晸之事迹。至1949年,天师传至六十三代,

    相续近两千年。

    《三教搜神大全》全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撰人不详。前有清人叶德辉

    序,末有叶德辉跋。跋称“此明人以元版画像《搜神广记》翻刻。”缪荃孙谓此即

    元版画像《搜神广记》之异名。叶德辉于清末据汲古阁旧藏元刻本翻刻,收入《丽全

    》。

    该收儒、释、道三教诸神百八十一。具载其姓名、字号、爵里、谥号、神异事迹。

    大都杂取小说及二氏之,其文不见于史乘,亦不足以据为典要,特六七百年民间风俗

    相沿之故。诸神的绝大多数皆有画像。儒以孔丘为首,释以释迦牟尼为首,道以李耳

    即老子为首,旁及世俗信奉诸神。

    卷一首述儒、释、道三教源流,次收玉皇帝、后土皇地祇、东华帝君、西灵王母、

    梓潼帝君、三元大帝等,有像十六幅。卷二收四岳、四渎、许真君、三茅真君、卢六祖

    惠能、宝誌禅师、普庵禅师等,有像十七幅。卷三收义勇武安王关羽、蚕女、

    赵元帅名公明、钟馗等,有像十八幅。卷四收神荼郁垒、司命灶神、福神、紫姑、

    南华庄生庄子、观音菩萨、天妃娘娘等,有像十九幅。卷五收槃瓠、太岁殷元帅、

    慧远禅师、鸠摩罗什禅师等,有像十九幅。卷六收玄奘禅师、一行禅师、金刚智禅师等,

    有像十六幅。卷七收地藏王菩萨、青衣神、张天师、五雷神、电母、风伯、雨师、门神

    二将军等,有像十七幅。

    收三教众神于一,并不多见。《万历续道藏》所收《搜神记》六卷,与此颇相类,

    收有儒、释、道三教众神百六十五。与此相较,互有出入。而《道藏》本《搜神记》

    无像,此则大都有像,为宗教研究提供了另一有价值的资料。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为五代道士杜光庭编录。一卷。

    杜在自序中称:“太史公云:大荒之内,名山五千,其间五岳作镇,十山为佐。又

    《龟山玉经》云:十天之内,有洞天三十六,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

    死生有高真所居,仙王所理。又有海外五岳,三岛十洲,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二

    十四化,四镇诸山。今总一卷,用传好事之士。

    其有宫城处所,得道姓名,洞府主张,仙曹品秩,事条繁广,不可备,聊记所管

    郡县及仙坛宫观大数而已。”末署“天复辛酉八月四日癸未华顶羽人杜光庭于成都玉局

    编录”。全有八方面内容。

    一,岳渎众山。首先是天仙山。指道教三十六天的最高层大罗之中,玉清之,

    以玄都玉京山为中心,由四面诸山环绕的三境之山。杜光庭注称:“皆真气所化,有

    宫阙,大圣所游之处。”为道教三清大圣居住游历之所。其次是以昆仑山为中心的天下

    五岳、十山,再次为十洲三岛。杜光庭注谓“十洲三岛,五岳诸山,皆在昆仑之四方,

    巨海之中,神仙所居,五帝所理,非世人之所到也。”杜氏所说“十洲三岛”,实际列

    出的却是十一洲一鸟,与《道藏》中托名西汉东方朔集的《十洲记》及《云笈七箓》卷

    二十六《十洲三岛》所记均有所不同。

    二,中国五岳。以中岳嵩山为中心,四面环以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

    岳恒山的中国五岳,各列以五岳神名、领仙官玉女之数,山周回面积,所在州县,及所

    在周围名山神为其佐命、佐理。形成“五朵莲花”簇拥神州的壮丽图景。

    三,十大洞天。十大洞天分别写明“洞天”顺序、名称、面积、主理仙人姓名,所

    在州县。杜光庭注称:“十大洞天、五岳,皆高真仙主统,以福天下,以统众神也。”

    从其所叙第七罗浮洞天为“葛洪所理”来看,道教十大洞天之说,或许成于东晋以后的

    南北朝时期。以杜光庭所记“十大洞天”与《云笈七箓》卷二十七司马承祯集录的《天

    地宫府图》中的“十大洞天”相比,内容基本相同,唯个别名称、地点有异。

    四,五镇海渎。五镇海渎为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所封五山、四海、五河神王。杜

    光庭将其列入该时,各标以名称及所在地。五山即东南中西北五镇,除东镇沂山封东

    安王外,其余四镇山均封“公”,如南镇会稽山永兴公,中镇霍山应圣公等。对于五河

    神王中的长江、淮河、黄河、济水,并分别标明祭祀时间。

    五,三十六靖庐。靖庐为道教徒修炼的地方,“三十六靖庐”为有名道徒修炼成仙

    之处。据《陆先生道门科略》和《汉天师世家》称,“三十六靖庐”系张陵所定,但陈

    国符先生在《南北朝天师道考长编》中指出,杜光庭所记紫虚庐在南岳魏夫人坛,寻玄

    庐在江西吴猛观,元阳庐在常熟张道裕宅;但其中魏夫人、吴猛系晋人,张道裕为梁人。

    据此,三十六靖庐的定型,应在南北朝时期。

    六,三十六洞天。写明各洞天名称及所在地点。杜光庭所记的“三十六洞天”与司

    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的“三十六小洞天”,大同小异,两者似同出一源。

    七,七十二福地。杜光庭所记“七十二福地”,实际只有七十一处,名称及各所在

    地,与《天地宫府图》所述“七十二福地”的顺序番号大不相同,且有名称相同而地点

    不同,名称不同而地点相同,以及不少名称与所在地点都不同的复杂情况。由此推知道

    教关于“七十二福地”的传说,可能不只一种,至少《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不完全来

    源于《天地宫府图》,而有其特殊的史料价值。

    八,灵化二十四。即二十四治。传为东汉张陵在蜀境创建五斗米道过程中所设立的

    二十四处道教活动据点或教区,除北邙治在洛阳城北以外,其余均在四川境内。杜光庭

    集录的“二十四化”,包括各化治名称,所配五行,所属节气,应星宿、干支人

    属、所在州县、神仙灵迹等内容。它与《太三五正一盟威箓》《无秘要·正一气治

    图》《三洞珠囊·张天师二十四治图》所记的二十四治各项,均有所不同。特别是它记

    的六十甲子生人分属各化治的资料,为其独家所有,更为可贵。

    总之,杜光庭将古神仙家及道教所谓神仙住在天、海中、山里洞天福地的各种神

    话传说,统一集录于《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实际是一部比较全面而又简要的道

    教地理集,对研究道教宇宙观和道教历史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武当福地总真集》,三卷。元道士刘道明编集。刘氏为全真派兼传清微法的道士。

    《古今图集成·神异典》转引《武当山志》云:刘道明号洞阳,荆州今属湖北人。

    与叶云莱同师雷渊黄真人名舜申,授以清微道,居五龙观,搜索群籍,询诸耆旧,

    纂为一,命曰《总真集纪胜录》。实此之异名。前自序云:“予也覃怀末裔,荆

    门鄙夫,……

    退居山林,修真养性。然游人达士登陟者匪一,往往探颐索隐,令指谕蜂峦。……

    倦于应酬,敬搜摘群,询诸耆旧,加以耳濡目染,究其的论确辞,笔之曰《武当总真

    集》。”

    该首列“武当事实”即“概述”。引传记云:“武当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

    一名仙室。中岳佐命之山,应翼轸角亢分野,在均州之南。周回六百里,环列七十二峰,

    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七十二福地之一。……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因名之

    曰武当。”然后分列“峰岩溪涧”、“台池潭洞”、“宫观本末”、“神仙灵迹”、

    “仙禽神兽”、“奇草灵木”等节,后列宋代对真玄武的封号含《玄武传记》、

    “大都昭应宫瑞应”、“录善降日”、“供献仪物”、“四天天帝”、“古今明达”等

    项。记录了元代初期,武当山的自然风光、道教文物、神话传说,以及仙真和有名道士

    的事迹等。中记载的资料,可供研究武当山道教史之用。

    《茅山志》原为十二篇十五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析为三十三卷。题

    清嗣宗师刘大彬造。刘号“玉虚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至大四年1311

    袭教,为茅山宗第四十五代宗师。自云:“大彬登坛一纪,始克修证,传宗经箓。又五

    载,而成是。”①但据泰定四年1327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序:“是前后凡二十年

    始成。”则此或非一时一人所造。钱大昕《元史·艺文志》著录张天雨《茅山志》十

    五卷。张氏为元末茅山著名道士,撰有《山世集》《碧岩玄会录》《玄品录》《老氏经

    集传幽文》《寻山志》等。至治二年1322主茅山崇寿观,正是《茅山志》修撰之时。

    因此陈国符认为:“盖此实即张天雨所修,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②不无根据。

    此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此前,已有若干茅山志,但甚简略。北宋《崇文

    总目》著录《茅山新小记》一卷:嘉祐1056~1063中,陈倩知句容县,曾校修《句

    曲山总记》;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南丰人曾恂和茅山山门都道正傅霄又重修《茅

    山记》四卷。所“山水祠宇,粗录名号而已;考古述事;则犹略焉。”《茅山志》即

    据旧志增修编纂而成,于元泰定天历1324~1329间刊行。元末板毁,明永乐元年

    1403重刊。成化二年1466板复毁,六年重刊。《四库全总目》地理类存目著

    录之浙江孙仰曾家藏本,亦十五卷,系嘉靖二十九年1550玉晨观刊本,续入明事,

    已非元刊本之旧。

    《正统道藏》所收,系据元刊本只另行分卷。前有赵世延、吴全节、刘大彬三

    序,略述撰志之缘起及此之概要。

    卷一至卷四《诰副墨》,录历代诏诰,并附表奏汉诏诰当是六朝人伪撰。卷五

    《三神纪》,记三茅君茅盈、茅固、茅衷世系及事迹。将“传”升为“纪”,意在

    抬高三茅及清派地位。卷六、七《括神区》,叙茅山地理形胜和自然景观,赋予其道

    教人文色彩。卷八《稽古篇》,稽考仙真、道士之遗迹。卷九《道山册》,著录茅山道

    目。卷十至十二《清品》,记茅山宗所尊仙真及祖师之谱系印传记。卷十三、十四

    《仙曹署》,记茅山神仙宫府。卷十五、十六《采真游》,记隐遁茅山之著名道士和隐

    士的事迹,计百四十一人。所记详略不等。卷十七、十八《楼观部》,记茅山宫观附

    庙二十五处,山房庵院若干处。卷十九《灵植检》,记茅山神芝奇药、名花异卉。卷

    二十至二十七《录金石》,集录梁、唐、宋、元诸碑铭,大都录碑文,少数只列碑目。

    卷二十八至三十三《金薤编》,录齐、梁、唐、宋、元人咏茅山之诗及著作。以《诰

    副墨》《录金石》二篇是研究清派茅山宗以及茅山层道士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关系

    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反映了梁、唐、宋三代茅山宗的鼎盛及至元朝犹久盛不衰的历史事

    实。《三神纪》《清品》和《仙曹署》列述茅山宗神灵仙曹体系。《清品》又记历

    代嗣派宗师生平事迹,除魏华存以外,大多以《真诰》和历代碑铭、文札等当时资料为

    据。《采真游》记述部分下层道士的活动;所采栖遁茅山之道士且不限于茅山一宗例

    如其中胪列了南朝时张天师九、十世孙若干名。在黄澄传中还提及北宋徽宗以前,

    “三山经箓各嗣其本宗。先生黄澄请混一之。今龙虎、阁皂之传清毕法,盖始于

    此”。这些对于了解茅山宗乃至道教各派的活动以及传承制度等,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括神区》《稽古篇》和《楼观部》叙述到元代为止的茅山人文地理沿革和宫观庵院建

    置;

    后二篇补充了《真诰》等之缺载。《灵植检》对于茅山药材的形状、性味和药用

    价值,均有较翔实的记录,有的还备述炮制方法,名木异卉则指出其所植之处,具有较

    高的科学价值。此外,《道山册》对于考察唐宋茅山宗文献有着特殊意义,《金薤编》

    则具有文学史资料价值。

    此志在体例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如一事可归于数类,则著互见,此略则彼

    详,并注“见某篇”或“事见某篇”。若所本之有详细叙述,亦加注云“详具某”

    或“事见某”。由于内容丰富,编排得当,故在道教名山诸志中占有突出地位,甚为

    道教徒和学者们所重视。

    此外,又有清康熙十年刊本《茅山志》十三卷,题“郁冈真隐笪蟾光审编”。光绪

    三年曾重刊。陈国符说:“是志删节刘志而紊其条贯,除稍增辑明清文献外,无可取者。”③

    注:

    ①《道藏》第5册549页,文物出版社、海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年

    ②《道藏源流考》下册,24页,中华局,1963年

    ③同250页

    《重阳全真集》,全真道祖师王嚞号重阳子撰,由门人编辑。全原本九卷,

    《正统道藏》析为十三卷,载于太平部。前有金宁海州学正范怿作于金大定二十八年

    11的序言,盖集于此时。全为王嚞所作诗、词、歌之汇集,涉及其生平思想

    及活动的诸多方面,为研究王嚞的重要资料之一。

    一,早期活动。文集中有许多“自述”、“述怀”诗,叙述其早期活动情况。有云:

    “名嚞,排三,本姓王,字知明”,因“见菊花坚操,便将重阳子为号”,又自名“王

    三风”或“王害风”。素性倜傥,不拘小节,有云:“少无福,早孤独”,悟道后,别

    妻离子,弃荣华,绝是非,或纸袄麻衣,蓬头垢面,行乞于市;或“葫芦贮药,腋袋经

    文,拯救人苦”。初离俗,自掘一墓,筑冢高数尺,下深丈余,挂一方牌,“王公

    灵位”,独居两年余。其《活死人墓赠宁伯功》诗三十首,述其“自埋四假”、“活中

    得死”之因甚详。诗云:“墓中阒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尘。”“存神养浩全真性,

    骨体凡躯且浑尘。”以叙其所得之宗教感受。所传大定间平“活死人墓”、烧“庵所”、

    携铁罐东行事,有《烧庵诗词》三首、《铁罐歌》十首可证。后到山东传道收徒,特别

    赏识马钰,誉以“物外闲人云外客,虚中真性洞中仙”。又有大定七年1167锁门百

    日化马钰,及两次分梨化孙不二事,均有诗词多首具载其详。

    二,劝道。诗词中多以人生无常、世态炎凉、凡躯易朽等为题,劝人入道。如云:

    “叹人生,如草露,百载光阴难得住。”“荣华虚劳休自羡,四假凡躯,恰是蚕身缘。”

    “有钱时,人见爱,及至无钱,亲也全疏待。”故劝世人及早省悟,抛弃尘世的“名利

    是非”、“妄想奢求”、“酒色财气”、“生老死病”等俗念,“跳出樊笼”,“一心

    向道不回头”。

    三,修持。主张修行前,“先通吉善”,即百事先人后己,六亲和睦,朋圆方。

    既修行,则须捐妻却母,脱离凡俗,渐渐财疏色减,“熟耨三田”,静中调养精、气、

    神。须知“一灵真性入玄妙”,“气神交结为珍宝”。修炼中强调“性命之事”,不得

    “稍为失错”,并以“性如灯烛命如油”,“从来性,本来命”之理,阐述性命本不相

    离,必须“性命双修”。但在修炼次第,谓“养甲身争如养性,修身争似修心”,

    更着重“修心地”。《答邹公问识心见性》词中,明确指出:“这个玄机奥最深,如何

    识本心。”虽如此,也十分重视“修命”功夫,《四得颂》云:“得命颠倒至,得性见

    金丹。”《望蓬莱》中又说:“修炼事,子细好铺陈,外做四肢安乐法,内观五脏颠倒

    因,便是得全真。”此外,又反复强调锁心猿拴意马的意义,指出:“如要修持,先把

    心猿锁”,认为只有“猿马牢擒”,尘冗摒除,才能“心中清静”,故说“跳出樊笼寻

    性命,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可见追求心地清静,是全真道修持内丹的

    基础。

    四,三教合一论。和合三教是全真道的立教宗旨,诗词中不乏此类言论。如说: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常以“须早悟,三教理玄幽”勉励道习

    三教言论。其中特别重视汲取佛教思想,常与老僧、法师频相往来,又多用佛教语言以

    喻内丹,如将“仗起慧刀开般若,能超彼岸证波罗”,与“识心见性通真正,知汞明铅

    类蜜多”并论。至于诗词中采用佛教名词术语,更是比比皆是,如“轮回”、“弥陀”、

    “菩提”、“佛果”、“禅定”、“无漏”、“妙觉”等等,不一而足。

    《磻溪集》为邱处机早年居磻溪、龙门修道时所作,后由其门人编辑结集。共六卷。

    前有四序,写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6至泰和八年120间,成当在金末。《正

    统道藏》收入太平部。

    全多为诗词,其中有不少是关于秦川、磻溪、龙门、虢县、渭南等地风景名胜的

    纪实与即景抒情者。内容大致如下:

    一,苦心修炼。认为只有“身心百炼,炼出寸心如铁,才能“把旧习般般从头磨彻”。

    为弘扬“全真精神”,以重阳风范自勉,“十年苦志忘高卧”,“十载潜看万卷真”。

    平时蓬头垢面,顶笠披蓑人称“蓑衣先生”,放旷山林,逍遥云水,“虚堂任曲肱,

    展足和衣寝”。自谓居西虢六年,从无一件新衣履,每逢中秋,专事补缀。曾令人持诗

    去虢县换布缀衣。又不置箪瓢,沿村乞讨,不管冷热残余,只求“填肠塞肚”。

    《岁寒守志》一诗,更描写其三冬独坐,朔风穿户、败衲重披,冻手频呵,饥寒交

    迫之窘况。自甘如此苦行,是早期全真道士的信条,以为只有如此,才能获得真功真行。

    二,研读三教经。认为三教同源一理,诗云:“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

    同。”故兼修三教经。对佛学禅理有相当造诣,文集中,“色身”、“法身”、“六

    根”、“圆觉”、“”等词屡见不鲜。尤以儒学根底较深,曾云:“一阴一阳之谓

    道,太过不及俱失中。”待人应世,强调“愍物恻隐”、“慈悲为怀”,主张修阴德,

    免灾祸。并以“满口齿先落,终身舌未伤”,譬喻“柔弱胜刚强”,从而指出:学道修

    真,须以“挫刚锐”为“下手根基”。

    三,积极进行斋醮活动。自大定二十八年,金世宗令作高功法师主万春节醮后,参

    加了无数次斋醮活动。明昌五年1194于福山县建醮,并传箓授戒。承安四年1199、

    大安元年1209又分别于登州修真观和胶西建醮。又相继赴蓬莱狄氏醮、潍州北海醮、

    虢县朝真醮等。他在“昌阳黄箓醮”中写道:“华灯羽服罗三殿,绛节霓旌下九霄。法

    事升坛千众集,香云结盖万神朝。从兹降福穰穰满,一县潜推百祸消。”又规劝道:

    “幸遇门庭开教化,临逢斋醮莫推辞”。

    四,广泛交往。邱处机不仅以诗文与诸秀才就学道、修行事相答问,还常以“劝道”、

    “乐道”事与达官如定海军、蓬莱州、圣州等地节度使相咏和。在《答京兆统军夹谷龙

    虎召》诗中云:“休休道者方归去,赫赫王侯又到来,自愧中心无道术,空教外迹播

    尘埃。”

    综所述,《磻溪集》是研究邱处机在磻溪、龙门修道时期的思想与活动的重要资

    料。

    《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邱处机应蒙古太祖成吉思汗之召,于太祖十五年至十九

    年1220~1224赴西域途中的见闻。载《正统道藏》王一部。题“门人真常子李志常

    述”。该分、下两卷。卷前收录邱处机挚孙锡所作《长春真人西游记·序》,卷

    后为附录,收成吉思汗致邱处机的诏、圣旨,燕京行尚省石抹公谨请邱处机住持天

    长观的奏疏,侍行门人十八弟子和蒙古护持四人之名录。

    卷述邱处机西游经历。开篇概述邱处机学道经历及审时度势不应金、南宋邀请之

    事,次详述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西行传道之经历。邱处机率弟子十八人,于太祖十

    五年1220正月十八日从莱州治所在今山东掖县出发,经潍阳潍县、青州

    益都、常山今河北正定至燕京。然后出居庸关,至德兴龙阳观度夏,八月初抵

    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市朝元观讲道,复南往龙阳观过冬。次年二月八日离朝元观经盖

    里泊今伊克勒湖、渔儿泺今内蒙东南的达里诺湖,四月初抵达贝加尔湖北的斡

    辰大王成吉思汗四弟帐下。又西行经呼伦湖,翻越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

    托以南的高山,经长松岭杭爱山抵达金山阿尔泰山东侧的科布多附近,留门

    人宋道安等九人筑栖霞观以居。

    邱处机继率弟子九人,翻越金山,跋涉准噶尔盆地东侧的白骨甸博尔腾戈壁滩、

    大沙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经轮台至回纥昌八剌城。然后翻越阴山今天山至阿

    里马城今新疆霍城县境。又西行至寻思干城撒马尔罕、赛蓝城。

    然后经碣石城,过铁门关今阿富汗库尔勒城北,于太祖十七年四月五日抵达大

    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成吉思汗行宫。成吉思汗嘉其不远万里奉诏而至,问及长

    生之药,邱处机曰:“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成吉思汗赐号“神仙”,并定十

    月问道。

    下卷述邱处机讲道及东归住持天长观事。当年十月十五日、十九日和二十三日,邱

    处机向成吉思汗三说养生之道,“颇惬圣怀”。李志常撰《长春真人西游记》时,遵

    照成吉思汗“勿泄于外”的禁令,未记讲道内容。太宗四年,耶律楚材将讲道内容编录

    成《玄风庆会录》,也收入《正统道藏》邱处机扈从成吉思汗东归途中,亦数以“道”

    劝说成吉思汗。太祖十八年三月十日,邱处机辞别成吉思汗,经蒙古南道,自科布多至

    金山,偕门人宋道安等东返,于次年春抵燕京,住持天长观。全真道得成吉思汗支持并

    蠲除赋役,“教门四辟,百倍往昔”,邱处机乃建平等、长春、灵宝、长生、明真、平

    安、消灾、万莲八会于天长观,开坛说戒,发展道众,并受权处置北方道教事。太祖二

    十二年七月七日邱处机去世,遗嘱宋道安嗣教。

    《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了邱处机以七十三岁高龄,越高山,涉大川,跨戈壁,渡

    荒漠,崎岖数万里的西游历程,对沿途的自然景观,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均有详明的

    记述。中还记录了邱处机沿途吟咏的近七十首诗词,颇有文学价值。

    但此之价值长期未被发现,直至清乾隆1736~1795之季,钱大昕于苏州玄妙

    观读道藏时,始行表彰。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为该作注,并给予很高评价:“全真之

    为道,本兼儒释,自重阳以下,丹阳、长春并善诗颂,志常尤文采斐然。

    其为是记,文约事尽,求之外典,惟释家慈恩传可与抗衡。三洞之中,未尝有是作

    也。”

    《长春真人西游记》是研究邱处机及全真道的重要著述,也是我国十三世纪叶一

    部重要的中西交通史文献。此可与晋代法显的《佛国记》,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相媲美,对研究元史、西域史、地理、民俗等均有参考价值。在世界中世纪的地理游记

    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国外有俄、法、英诸语种译本。

    《海琼白真人语录》,四卷。由白玉蟾门人谢显道、林伯谦、叶古熙、彭鹤林等纂

    集白玉蟾语录及部分诗文而成。按末彭鹤林跋语,当成于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

    《正统道藏》收入正一部。内容可分为四类。

    一,劝道。谓人身中有精、气、神三宝,其中神是主,精、气是客。但“精衰于淫,

    气竭于嗔”,益己者无多,而丧者不可胜数。精气不存,则神无所附,日月推延,“百

    骸溃散,四大分离”。于是“启修仙学道之路”。劝人“视锦绣如弊垢,视爵位如过客,

    视金玉如瓦砾”,当“节饮食,省睡眠,绝笑谈,息思虑”,进而“朝收暮采,日炼时

    烹,如龙养珠,如鸡抱卵,火种相续,打成一片……”而行内丹修炼。指出如“能喧中

    得静,浊中得清”,则“如蝉饮露,体自轻清,如龟吸日,寿乃延长”。

    二,科仪术语之阐释。谓古圣以“道学难入,世欲易迷”,故“设科戒仪范之文”。

    在释“三箓七品”时称,三箓者即金箓斋,消天灾,保镇国王,帝王用之;玉箓斋,

    救度人民,请福谢过,妃后臣僚用之;黄箓斋,济生度死,下拔地狱九幽之苦,士庶通

    用。七品者即三皇斋,求仙保国;自然斋,修真学道,清斋,升虚入妙;指教斋,禳

    灾救疾;涂炭斋,悔过请命;明真斋,拔九幽之魂;三元斋,谢三官之罪。凡此诸斋仪

    范,皆有所本,需照行不误。至于“设醮”,有密醮式,河图醮式等,并有多种禁忌。

    认为“行道奉法”应听其自然,强调“凭诚以彻其感,恃法以行其事”。卷四并有《黄

    箓供职奏状》具陈其事。此外,对“炼度”、“罡步”、“丁步”、“步斗之法”、

    “五腊”、“圆通**”、“瑜伽”等均详加阐释。

    三,雷法。白玉蟾为金丹派南宗祖师,主内丹。但又兼传雷法。盖“雷法”乃道法

    之一种,颇似符箓斋醮之类,谓能役使风霆,辅正除邪,体天行化,佐国救民。强调行

    法须与内炼相结合,并以内炼为主。若仅“行罡作诀,念咒符”,势将身衰气竭,神

    气散乱,五雷不生,道法不灵。故强调必须返求诸己,将雷法寓于丹法之中,主张清静

    无为,颐神养气,神气混和,然后于静定之中,发动自身元阳真气,使与天地合体,与

    自然合变,继则阴阳相制,水火相攻,从而发生风云雷雨电。是知“雷霆”亦喻人身精、

    气、神之修炼。

    故云:“雷神亦元神之应化”。呼风召雷,驱役鬼神亦即自身元神使然。还强调行

    法中“心”的作用:“万法从心生,心心即是法”,“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

    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批判当时“学法之士,不本乎道,不祖乎心。……

    或以师巫之诀而杂正法,或以鬼仙降笔而谓秘传。……实一盲引众,迷以传迷。”

    四,佛禅之研究。白玉蟾剖析三教:“孔氏则四端五常,释氏则三乘四谛,老氏则

    三洞四辅”。认为“孔氏之教惟一字之‘诚’,释氏之教惟一字之‘定’而已,老氏则

    ‘清静’而已”。虽主张三教融合,却更重老氏“洞晓阴阳,深达造化”的内丹之学。

    并以薛道光弃佛归道事阐明“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虽如此,亦深钻研佛禅之学,

    且造诣较深。在《武夷升堂》《常州清醮升堂》《庐士升堂》等众多答问中,对佛学禅

    语运用自如,简明得体。他根据自身参禅体验,在《东楼小参》中阐发内丹修炼中,心、

    神、形、气的相互关系,强调“心”的作用:“心无杂念,意不外走,心常归一,意自

    如如,一心恬然,四大清适。”又称:“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内外,一般风光。”

    在《冬至小参》中说:“功圆行满,身登紫云,以神会道,道合玄元,凝虚炼静,高超

    四禅,跳出混沌,法身无边。”《西林入室》一开始即以一首诗说明佛道不二:“有一

    明珠光砾砾,照破三千大千国,观音菩萨正定心,释迦如来大圆觉。……亦名九转大还

    丹,谓之长生不死药。”

    此外,中又多记白玉蟾平日的思想言行,如自称“物外人。或凡或圣,不以荣辱

    为心,毁誉为念”,“每日唯以大饮酣歌饯时而已,他无所求,亦无所思”。

    《张三丰先生全集》,八卷。题明张君宝即张三丰撰,清李西月重编。载《道

    藏辑要》毕集。前序称:“其曾刊于前明永乐时。”清雍正元年1723汪锡龄将所

    藏张三丰“丹经二卷,诗文若干篇”及所记“祖师显迹三十余则”,辑成《三丰祖师全

    集》家藏之,本欲合此旧本,加搜遗文付梓,未果。李西月得此“于梦九即汪锡龄

    六世孙名昙者之家,十存七八”,又搜名山碑版、道院抄存者,以补其缺,于清道光二

    十四年144辑成此。

    此虽题名张君宝撰,但除收称名为张三丰之著作及其传记皆有待考证以外,

    又多收其弟子传记、道派承传、后世著作及灵异事迹等资料,故它并非张三丰著述之全

    集,实乃后世张三丰派隐山派事迹、著述之汇集。

    前“总目”分八卷,而内却未分标卷次;且总目与中篇目、版心标目,又多

    歧异,如总目为“仙派”,中篇目为“道派”,版心标目则为“派考记”。如此之例

    甚多。全内容可归并为四点。

    一,张三丰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神话传说及道派承传:

    《列传》篇又称《传考记》,辑张三丰传记六种。《道派》篇又称《派考记》,

    分老子之道为文始派与少阳派,张三丰为文始派又称隐仙派的五传祖师。其《前历

    祖传》列太老君、尹文始名喜等五人传记,《后列仙传》载张三丰所传弟子沈万

    三及其后代传人共十一人之传记。《显迹》篇记录张三丰从至元十九年1359至康熙

    1662~1722年间之神异事迹三十六则,有“度沈万三”、“寓金台观”、“隐太和

    山”、“七戏方士”、“诗挫番僧文》篇收录陈雷谷等人传记,及“芦汀夜

    话”、“八遁序鉴篇》则据山人野客所言,收录元至清代百零四名处士、逸

    士、达士、居士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