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第3/3页)
进入五月份,吴天成和陈楚的联系多了起来。
刚过完五一长假,吴天成、陈楚和当地镇政府头目就吃过一顿饭。第二天,陈楚和吴天成更是拜访当地镇政府几位领导,密谈了半天时间。
晚上,冯希凡打电话给陈楚的时候,也有提到过项目进展情况。
事实上。当地政府十分乐意启动这个项目。不过作为基础政府,当地政府话语权到底还是太小了,想要启动这个项目,还要等到上级好几个部门批复……
陈楚的电话中提到,现在国家正在上马不少项目,某些建设项目审批比起前二年要容易不少。如无意外这个项目应该可以通过上级批准。
不过。
陈楚很快地又提到,虽然他坚持在最短时间开工,但当地政府头目却告知没有二个月时间,相关批文很难下来……在这种情况下,陈楚只能继续等待。
也就是说,如果顺利的话,项目在七月份就可以开工了。
不过。当地政府土地储备只够项目第一期和第二期开,如果想要进行第三期开就要征地才可行。
“真是麻烦……”听陈楚说完,冯希凡感叹道。
俩人又聊一些其他事,陈楚才挂掉电话。
挂掉电话后。
陈楚坐回到沙上,却是想到招商引资问题。
开一个批场子,当然不是把批场建筑建起来就了事,更重要的还是招商引资……简单来说,就是如何把批场内的档口租出来或者卖出去。
珠三角是羊城最大的轻工业生产基地,而羊城则是珠三角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在这座有着过千万户籍人口和近千万流动人口的城市里,起码有五十万人从事于各种各类的批行当。五金、服饰、皮具、小家电……这里的批市场多如牛毛。在这些批市场中,每个批市场都有数量从一百到几千不等的批档口,每一年,批场开商从档口收取的租金是个天文数字。就像是不少零售档主们抱怨他们纯收入当中较大一部分要支付租金一样,在陈楚接触到的不少批档主,也向陈楚吐苦水他们就是帮租主打工。
在这些批市场中,不少档口的租主往往不是批市场开商或者物业管理处,而是某些炒铺者。
“一铺养三代,一代更比一代富”、“一代购铺,胜过三代藏金”这二句店铺开商常用的广告语虽然有点夸张。但实际上,的确有不少人是通过投资店铺而家致富的。
羊城服饰批市场就不乏这样例子。据陈楚曾经接触过的某位档口老板曾经有所感叹,他手头上虽然有一家几十人工厂,但产生的利润还不如他的三家铺头收取的租金。
事实上,就像浙省南部温城人喜欢到全国各地炒房一样,在羊城的铺租市场上也有专门的地域性抱团的炒铺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珠三角地区作为先开放地区经济展极其迅,专业批市场也是快崛起。那时,不少嗅觉灵敏的人已经洞察到店铺投资的商机,在批场快展的八十年代未和九十年代,这些投资者手上屯积有不少店铺,以铺养铺不少人活得极为滋润。在那些年头,因为经济快展,店铺价格也在不断升值,一些原本不值钱的铺子,平均月租成本可能只要一二千块的,转租出去租金价格就过一万元。
这些炒铺者往往以乡邻或者血缘作为纽带关系,相互间紧密团结。比如说,在羊城批市场上较为有名海州人,在改革开放初就以“老乡”作为纽带,组织施工队到快展的羊城奋斗;在传帮带之下,海州施工队在羊城各大工地势力不断地壮大。后来,其他地方施工队进入到羊城后,海州人在施工领域的影响力才不断变小,等到其地地方施工队成立建筑公司或者房地产公司时,海州人却没有赶上这一股潮流,或者说,他们没有资格进入这场盛会分一杯羹;但作为建筑行业的先行者们,海州人却凭借着自已行业经验,在店铺投资方面在羊城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
海州人……现在会不会是他潜在客户群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