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放开他们之走之朝见周王6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放开他们之走之朝见周王6 (第2/3页)

以朝鲜封之。"《尚书·微子》篇中,微子称箕子为"父师"。先秦史书《竹书纪年》云:"伯夷、叔齐去隐于首阳山。或告伯夷叔齐曰:‘胤子在,父师在夷,奄孤竹而君之,以夹煽王烬,商可复也。‘"父师在夷,与箕子开发朝鲜吻合。西汉焦延寿《易林》也说:"朝鲜之地,箕伯所保"。它们的记述可以互相印证。其中,《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述得比较系统具体。其曰:纣王末年(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兴兵伐纣。牧野决战,纣王兵败**。武王进入商都朝歌,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出狱后的第二年,武王向箕子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说话,因为他不愿意讲自己故国的坏话。武王也发觉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询问怎样顺应天命来治理国家。箕子于是陈述了《洪范》九畴。武王听了,非常高兴,要重用箕子。箕子早对微子说过:"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殷商如果灭亡了,我不会作新王朝的臣仆)。"(《尚书·微子》)于是请求前往与商有一定族缘关系的朝鲜。

    武王因而封他为朝鲜侯,不把他当臣下看待。这时箕子已经52岁。4年之后,箕子从朝鲜前来朝见周王,经过殷商都城遗址,只见原来的宫室已经残破不堪,有些地方种上了庄稼。箕子亡国之痛,涌上心头,只好以诗当哭,作了《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诗歌中的"狡童"比喻不听忠告的纣王。诗歌采用男女恋歌的形式,反映君臣关系,为后世比兴手法的渊源。箕子到达古朝鲜地区以后的情况,《汉书·地理志下》记载得比较具体:"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貉、句骊蛮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取无所雠。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其田民饮食以笾豆,都邑颇放效吏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杯器食。郡初取吏于辽东,吏见民无闭藏,及贾人往者,夜则为盗,俗稍益薄。今于犯禁浸多,至六十余条。可贵哉,仁贤之化也!然东夷天性柔顺,异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设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

    《后汉书·东夷传》还记叙了箕子后代的情况:"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准,自称王。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千口;而燕人卫满击破准而自王朝鲜,传国至孙右渠。""昔箕子违衰殷之运,避地朝鲜。始其国俗未有闻也,及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遂乃邑无淫盗,门不夜扃,回顽薄之俗,就宽略之法,行数百千年,故东夷通以柔谨为风。异乎三方者也。苟政之所畅,则道义存焉。仲尼怀愤,以为九夷可居,或疑其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三国志·东夷传》也有相同的记述。《三国志》注引《魏略》记述得更详细,而且记述箕准南逃以后,"其子及亲留在国者,因冒姓韩氏"。现在,该国的确既有箕姓,又有韩姓。

    二古代朝鲜民族的历史家也明确记叙了箕子开发古朝鲜,与中国史书的记载基本一致

    高丽王朝僧一然著《三国遗事》追述了朝鲜族始祖檀君的神话,并提到了箕子。书上说:天帝的庶子桓雄与化为女子的熊结合,生下"檀君"王俭,他就是古朝鲜全民族的共同始祖。现代韩国与北朝鲜仍然有时采用檀君纪年,即以公元前2333年为檀君元年。檀君御国1000多年以后,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檀君就谦让地退隐了。

    箕子开发古朝鲜的具体情况,该国史书《东史纲目》的记载比中国史书更详细。朝鲜王朝史学家安鼎福编写《东史纲目》时,不仅参考了中国的各种史书,而且广泛总结了该国《三国遗事》、《三国史记》、《三国史略》、《高丽史》、《丽史提纲》、《东国通鉴》、《东史纂要》、《东史会纲》等史书和历代作家文集的成果。他在《东史纲目》卷一记载说:

    己卯(周武王十三年),朝鲜箕子元年。殷太师箕子东来,周天子因以封之。箕子,子姓,名胥

    馀。封于箕而子爵,故号箕子。仕殷为太师。纣为淫佚,箕子谏,不听而囚之,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鼓琴以自悲。及周武王伐纣入殷,命召公释箕子囚,问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王乃问以天道。箕子为陈《洪范》九畴。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而不臣也。都平壤。筑城郭。施八条之教。箕子之来,中国人随之者五千。诗、书、礼、乐、医、巫、阴阳、卜筮之流,百工技艺,皆从焉。初至,言语不通,译而知之。设禁八条,其略:相杀偿以命;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为家奴,女为婢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娶无所售。是以其民不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其民饮食以笾豆。崇信让,笃儒术,酿成中国之风教。以勿尚兵斗,以德服强暴,邻国皆慕其义归附。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

    [按:据《高丽志》记述,箕子所筑平壤古城遗址,石筑周8200尺,土筑10205尺,高30尺。]

    定田制,教民田蚕。

    箕子用殷田制,教民以田蚕织作。不三年,民皆向化。礼俗以兴,朝野无事,人民欢悦。以都邑之江比黄河,以其山比嵩山[注云:即大同江、永明岭],作歌颂其德。韩氏百谦曰:"余到平壤,见箕田遗制,阡陌皆在,周然不乱。古圣人经理筹划变夷为夏之意,犹可想见。其田形亩法,与今孟子所论井字制不同。其中含球、正阳两门间区划,最为分明。其制皆为田字形,田有四区,区皆七十亩。大路之内,横而见之,有四田八区。四田,四象之义耶?八区,八卦之象耶?八八六十四,正正方方,其法象先天方图。噫!此盖殷制也!《孟子》:"殷人七十而助。"七十亩,本殷人分田之制。箕子,殷人,其画野分田,宜效宗国。

    壬午(周武王十六年),(箕子)四年,箕子朝周。箕子以素车白马[注:殷人尚白也]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不可,欲泣为近妇人,乃作《麦秀》诗以歌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人闻之,皆为流涕。

    戊午(周成王三十三年),(箕子)四十年,箕子薨。寿九十三。葬平壤北兔山。这里记述了箕子到朝鲜立国的情况。箕子率领5000人到达朝鲜地区之后,定都平壤,传播中原的文化,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并制定了成文法,采用了类似殷商的田亩制度。

    该书还记载了和箕子后代(箕氏王朝)的情况。箕氏朝鲜王朝一直存在到汉高祖时代。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被燕人卫满灭亡。《东史纲目》列箕子传世图,说从箕子立国到箕准被卫满篡位,共历年930年;箕准至马韩,称南康王,到被百济所灭,历年202年(按:应该是201年),总共传世1131年。它记载箕氏王朝的情况说:戊戌(周显王四十六年),燕伯僭称王,侯欲伐,不果,亦称王。箕子薨,子孙世君东方,而年代无考。至是,燕易王僭号,欲东略地。朝鲜侯欲兴兵伐燕,以尊周室;大夫礼谏之,乃止。使礼西说燕,燕亦止不攻。侯复称王。

    庚辰(秦始皇二十六年),王否,服属于秦。寻薨,子准立。初,朝鲜称王,其后子孙稍骄虐。燕将秦开,尝质于东胡,胡甚信之,归以袭破东胡;攻朝鲜西方,取地一千余里,至满潘为界。朝鲜始弱。及秦并天下,王否畏秦,遂服属于秦,不肯朝会。否,箕子四十世孙也。寻薨,子准立。辛巳(秦始皇二十七年),王准元年。己亥(汉高帝五年),(王准)十九年,与汉以水为界。

    丙午,(王准)二十六年,燕人卫满来降,拜为博士,守西鄙。汉燕王卢绾,反入匈奴;卫满亡命,聚党数千人。椎髻蛮夷服,东走出塞,渡水来降。说王求居西界故秦空地上下障,与诸亡命为国藩屏。王信宠之,拜为博士,赐以圭,封之百里,令守西边。戊申,(王准)二十八年,卫满叛袭王都,王南奔。满称朝鲜王,都王俭城。王攻破马韩,都金马郡。

    三中国与半岛的考古发现,以及半岛的民俗,都可以与历史记载相互印证,证明箕子开发古朝鲜的历史事实。

    首先从有关考古发现看。檀君神话说,天神降于太伯妙香山,可以与该国的石器时代相互印证。妙香山在今平安北道、平安南道与慈江道交界处,处于大同江与清川江之间。考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