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他们之走之辽东2 (第2/3页)
来了。”景如松将军说:“先生快走,待我等上前抵抗一阵。”景如松、南宫忽、康侯等2000人抄起武器,上马的上马,上车的上车,迎着官道就杀了上去。河滩上剩下的讲武堂学员,在八百将军和我的指挥下抓紧时间把鼎簋之类的东西分别装上车,队伍有些混乱。八百将军大喊:“大家不要乱,不要争渡,让家眷先上船,军人趟哨和泅渡过河。”因为平时讲武堂还是训练有素的,听了八百将军的命令,军事们纷纷后退,把上船的机会留给老人和妇女。
韩铜锤、韩铁棒,俩人保护箕子先生、孤竹蓝、洛阳夫人、胥春光、书殷、契商、过江龙葛天同的夫人魏氏、葛青霞、南宫忽的夫人丽江郡主、琴应的夫人即墨郡主等十几人上了小船,韩铜锤、韩铁棒将这一船人摆渡到河的对岸,先生等在青龙河东岸守候。韩铜锤、韩铁棒将小船又划过了接其他人。三支小船每船次十几个或是四五匹马,摆渡的速度实在是慢,有着急的军士开始在水浅出赶着大车或是战车趟哨过河了,还有会浮水的军士开始脱了衣服泅渡过河。
官道上的敌人越来越多,景如松、南宫忽、康侯、鲁启等人已经支持不住,队伍向河滩撤退下来。军队边打边撤,眼看就到了河边。铜锤、铁棒将最后一支大方铜鼎和一支铜簋装上船,此时追兵已迫近,再不开船,船上十几位军士就又可能被俘。铜锤、铁棒合力乘船,可能是载重过大,船托底了,怎么也撑不动。
看到情况紧急,先生在河对岸大喊::“抛弃铜鼎等重物,火速撤过来。”船上的军士合力将铜鼎、铜簋等重物扔下河。船得以开动,迅速过了河中心线,大周追兵只能是望河兴叹了。穿越三千年的烽烟,翻开历史的迷雾,我们今天有幸在河北省迁安市博物馆看到当年被迫沉入河底的铜鼎、铜鼎,它就是那段历史最好的见证。
我和八百将军随景如松、南宫忽、康侯、鲁启等败下来的军队五六十人打马趟哨过河,河水深处,人和马都需要泅渡才能过来,河水深不见底。过了河,遥看对岸大周军队,已经停止了追击,返回孤竹国故都去了。
放开他们之走之辽东4
公元前1043年9月7日上午,朝鲜国箕子先生一行逃过青龙河后,在大横河村东安营下寨,查点人马还剩下1500多人。看到眼前落魄的景象,箕子先生不禁潸然泪下,景如松、南宫忽等过来劝解。箕子先生说:“短短俩月时间内,我们从朝鲜国都三河镇退了出来,当时我们尚有军民五万多人,可是如今只剩下军民1500人,怎么能叫人不伤心落泪呢。”景如松将军说:“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先生不必太过伤感,虽然我部损失惨重,但是诸位将军、部队的主力尚存,我等养精蓄锐之后,定能够东山再起。”南宫忽将军说:“景老将军说的很好。我等誓死追随先生,再造共和,恢复殷商基业。”先生说:“胥某无能,让诸位将军受苦了,如今我等里无粮草,外无救兵,我等将如何是好呢。”
我说:“先生不要担心,这是我孤竹地面,暂时还能保障大家的安全。先生先在此小憩,我南去孤竹新城去一趟,跟父王要些粮草给养以解燃眉之急。"箕子先生说:“如此甚好,伯世子你自己去吗。”我说:“让契商郡主和八百将军跟我一起去吧。”先生说:“好,你们早去早归。”告别了箕子先生跟满营众将,三人飞身上马,赶奔十多里地外的孤竹新城。
半个时辰的样子,三人就来到了孤竹国新城,父王和母后的行宫。起居室内见过父王墨一凭和母后天香,母后派人把红云夫人和辽西夫人喊来。红云夫人抱着儿子墨一子健,辽西夫人抱着闺女墨一子薇来见我们。见了面之后,两位夫人追问前线战况。红云夫人听说葛天同老将军、葛碧山、葛青山两位少将军均已经殉国,忍不住留下了伤心的眼泪,边哭诉边说:“怎么殉国的都是我们老葛家人呢,我的爹呀,我的亲哥哥呀。”我说:“红云不要哭泣了,人死不能复生,夫人也要节哀顺便。五万多军民,现在只剩下一千五百余人,战争残酷到了极点。我等九死一生,侥幸活了下来,然而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也难预料。”父王说:“伯世子说的是啊,红云你要往开处想啊。”
辽西问契商说:“咱爹、娘可好。”契商说:“爹、娘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