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他们之引子5 (第2/3页)
热还没有完全褪去,铜马旁边的大石头被太阳晒得还热乎乎的呢。当我和媳妇到铜马广场的时候,发现早来的人们已经站好了位置,看热闹的人已经在广场周围聚集了不少了。三里河巡警的电动警务车,好像在执行任务,有像是在保护小广场的安宁,早早的就在这里恭候了。这时候音乐声起,我看到老李两口子,已经在前排跳起了广场舞。走过去跟老李打招呼说:“李叔,书给你带过来了。”老李微笑着说:“就放到石头上吧,走了我拿着。”
我和淑艳后边空场上找了个空地,开始跳广场舞,至此跳广场舞的人们有好多人都知道我是个业余作家。
放开他们之引子8
遥望苍穹,苍穹深邃。星光点点,让人遐想,探索逝去的光明。踏着历史的足迹,难道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永恒的东西了吗。回答是有的,历史总是留下斑斑点点的印记,让探索的人一步步揭开尘封的历史,寻找那时的文明。
在原迁安市博物馆的二楼展厅,陈列着一件殷商时期的青铜鼎,这个宝鼎是个长方体,长约1.25米,宽约0.5米,高约0.75米。四足两耳,鼎身上下有回龙纹,鼎的内壁上铭有卜字。这个大方鼎是1992年10月在迁安市马哨村被挖沙取土的村民首先发现的,与这个大方鼎一起被发现的还有其他一些青铜器,如铜簋等,其中铜簋内铭有箕字,有的是孤竹的竹字。在迁安市境内,出土了大量的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引起国家考古界的关注。那么铜器上铭文的箕子是何人,竹字又代表什么呢。
在距离迁安市不远的辽宁省朝阳市的喀左县平房子乡1973年也曾出土过大量的青铜器,其中也有铭着亚箕侯口的铜鼎和铜簋等器物,可以肯定,这些器物同属于一个家族或是一个氏族所拥有。但是河北省迁安市和辽宁省朝阳市两地相距千里之外,若是说两处铜器同属于一个时期,可以认定箕子这个人物或是箕子这个家族在河北省迁安市和辽宁省朝阳市这一范围内都有活动。
研究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青铜器属于国家礼器,特别是商周时期,不同等级的人用的礼器数量不同。天子用九鼎食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翻开商末的历史,搜寻一个人物箕子。查询的结果是,箕子这个人,是商纣王的亲戚,一说是纣王的族叔,名字叫胥余,曾经做过商朝的太师。箕子、比干和微子被后人认为是商朝三贤。纣王荒淫无道,箕子劝谏无效。有人就说:“先生你呀可以离去了。”箕子说:“作为臣子的,向天子进谏不被采纳就离去,是彰显天子的不好而取悦于百姓的做法,我不忍那么做。”于是箕子就披头散发,满身涂上清漆装疯卖傻,混到奴隶中间去。就是这样纣王也没有放过他,将箕子囚禁在箕山上。
箕子囚禁在箕山上,我们现在估计也是相当于现在的软禁。箕子在隐居的过程中,鼓琴以抒发心中的烦闷,活动筋骨而做箕子操。武王灭商后,箕子被释放,逃跑到了当时周朝所不能控制的地区孤竹国一带。
我们再搜索一下孤竹国这个词条,搜索结果是:商初即为商朝的一个方国,在现今冀东东部到辽宁西部一带。孤竹国于公元前16世纪为商朝开国元君商汤所封。在孤竹国强盛时期,其疆域相当辽阔,西起现在唐山地区的东部,北至燕山山脉,南到渤海之滨,东至现今辽宁省锦州和朝阳地区。孤竹国的腹地在滦河与青龙河汇合的地域,即现今迁安市、卢龙县、滦县三县连片地区。
由此可见,在河北省迁安市青龙河西岸的沙丘上和在辽宁省朝阳市出土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即是偶然也是有着一定渊源的历史发展必然,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让人探索,引人思考。
放开他们之引子9
经过漫长的等待,闺女被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录取了,按照录取通知书上的要求,做好了相应准备,我和媳妇决定一起送闺女去郑州报到。。2012年9月13日早上5:30分车准时从河北省迁安市出发,此行目的是河南郑州市。送我们司机问我们是不是已经订好了旅店,我说还没有订好。司机说:“应该订好旅店才稳妥。”因此我就给位于河南中牟的老姨发了条短信,告诉她我们已经从迁安出发,今天晚上十点到达郑州,就是没有安排好住宿的地方。七点车送我们到唐山火车站后,司机开车回迁安。送走司机我们一家三口进唐山火车站临时候车大厅等候从哈尔滨开往郑州的k928次火车。
熙熙攘攘的唐山火车站候车大厅内,一个20来岁的精神病,又嚷有叫的,偶然的还拍几下座椅。惹得乘客离他大老远的,大家用异样的眼睛看着小精神病。依我看,大有鲁迅先生笔下狂人的形象。不大时候,服务志愿者来了,他找来了警察,警察将精神病带到火车站外,不久他又跑回来。第二次来个乘务人员,将精神病从后面带走了,候车大厅才恢复了平静。8:30分我们同行的晨晨一家三口也来的了候车大厅,为他们送行的还有晨晨的老姨和姥姥。9:20开始检票进站,k928次列车进站晚了十分钟。
检票上车后,我们六人都是6车厢下铺,但是座位互相不相邻,闺女和媳妇换到一处,晨晨和晨晨妈换到了一处,两处一个在车厢的前边,一个在车厢的后边,我和晨晨爸则隔着中间的隔板相邻,9:38火车从唐山站开出。
同我一处的是内蒙海拉尔的一对老夫妻,他们是从北戴河上车准备到山东聊城走亲戚,还有一小伙子是唐山丰南区的,去聊城办业务。另外两人我则没有特别关注。旅途是寂寞孤独的,除了欣赏车窗外的风景,就是和身边的几人侃大山。10点多,老姨来了短信,告诉我说晚上去车站接我。短信说不清楚,后来我用电话告诉老姨我们来的情况,让老姨先把宾馆安排下来。老姨说:“没问题,既然你们是三人来的,那就安排你们住公司招待所吧,晚上我去接你们。”我说:“麻烦老姨了。”老姨说:“不麻烦,咱们一会见面聊。”挂了电话。
中午用餐时间到了,我和媳妇招呼晨晨一家去火车上的餐厅吃饭,六人定的是二百元的包桌,这也是我第一次在火车餐厅上吃饭,以往出差都是在火车上随便对付一顿,今天因为是两家出去送孩子上大学,所以第一次如此破费。
吃过午餐,卧铺上休息,由于心理装着事情,也没睡着。车到邢台,火车已经晚点四十分钟了,我给老姨发了条信息,告诉他火车晚点是一定的了。车即将到菏泽,闺女招呼我到他们那里吃泡面,晚餐两家人就简单的对付一顿。
晚上将近11点,火车终于到达了郑州火车站,当我们即将下火车的时候,手机来了信息。老姨来信息告诉我,她在北出站口等我们。下火车后,和晨晨一家告别,晨晨一家从东出站口出去,晨晨的表姐来接他们。
随着去出站的人流,我们三口来到的北出站口,在出站口的右侧外面,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也在往站里望,我一看,正是已经有三十来年没见面老姨。这时候,老姨也看到了我,老姨不认识我媳妇和闺女。我老远喊:“老姨。”老姨喊:“凤洲。”走出出站口,把闺女和媳妇介绍给老姨,三人打招呼后。老姨说:“走,咱们出去吧。”我问老姨说:“咱们怎么走。”老姨说:“我找了辆车,我们大姑姐的。”我说:“忘了,忘了,老姨
原来是在管道三公司开大车的。”老姨笑着说:“你把老姨的本行给忘了。”
北侧广场西侧,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帮我接东西。老姨说:“这是你老姨夫,今年离岗了。”我一看,老姨夫,头发花白了。我说:“老姨夫好。”老姨夫说:“都来了。”媳妇和闺女见过老姨夫,安顿好行李,几人上车。老姨开车离开了郑州火车站北广场。
放开他们之引子10
老姨开着车,转弯向东开去。我此时已经迷失了方向,总感觉车是在往北开。车上,老姨边开车,边问老家的情况。车进入中牟县,老姨夫说:“我们这里历史第一美男潘安就出自这里,官渡古战场也这里,中牟就是三国陈宫做县令的地方。”老姨夫如此的介绍这中牟这个地方,如此的介绍着中州。30公路的路途不算远,半个小时后,车到了河南中牟的管道三公司招待所,门卫此刻已经休息了,老姨夫叫起门卫,将车放进了院子中。
下车,把行李拿下来,此时老姨才发现房卡忘在家里了。老姨夫说:“看你这记忆。”老姨说:“你们先上楼,我去家里取。”老姨开车离去,我打量一下这个整齐的小院子,此时已经不辨东西南北。院子四周都是三层的楼房,仅有一个出人口。老姨夫招呼我们说:“走咱们先上楼。”
老姨夫领着我们走上了当时我认为是东侧的小楼,放下东西,时间不大老姨去房卡回来。老姨用房卡打开了306和308两间房,我们把东西都放到了306房间。我们让老姨、老姨夫先坐下说说话再走。这是两张床的包间,里间有洗浴间,房间内配有写字台和两把椅子,写字台上放着一台电视机。环顾四周,房间整洁干净,老姨夫坐到一张椅子上。
我走到背包里,取出我给老姨带的那本小说集《灵珠记》,将书递给老姨夫。老姨夫接过书说:“真是费心了。”我说:“这不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吗。”老姨说:“你大舅老爷活着的时候,就想让长江把他的事写写,你姨夫总忙,也没有时间,没想到这个心愿让我外甥给完成了。”老姨打开书看了眼说:“怎么也得写几个字啊。”我说:“写字没问题。”我接过书,在扉页上写下了,请老姨、老姨夫雅正几个字,最后落款年月日。我签完字后,把书递给老姨夫。此时看到老姨夫,脸色充满了满意的表情说:“等明天一定好好看看。”我说:“那是啊,里面有你啊,应该好好看看。”此处特别标注一把,《灵珠记》里面的第三部小说《我叫李村民》中的李村民就是庆霞老姨的养父,也就是说,我叫李村民写的是老姨家的事情。
看时间不早了,老姨说:“明天我八点多过来,还要到西面去办点事情。”老姨夫说:“你就早点过来,领着孩子们一起吃早饭吧,吃玩早饭,你再带着孩子们回家。”媳妇说:“老姨,我们早上就在街边小吃吃点小吃,你先忙你的。”老姨说:“老姨家昨天刚分的一处楼房,需要去办手续,很快的,你们等我。”媳妇说:“你先忙你的,我们早上就不用照顾了。”
看时间不早了,我说:“老姨,老姨夫,今天真是麻烦你们了,也早点回家休息吧。老姨说:“好,你们也早点洗洗休息,我们先走了。”
送老姨、老姨下楼,楼梯口处和老姨老姨告别。目送老姨他们离去后,我们回到房间,闺女和媳妇一个房间,我则一个人去308休息。
放开他们之引子11
一觉醒来,天光见亮。看到窗外太阳即将从东方升起,我知道那才是东方。起床后,先打开电视,找到新闻频道,边听新闻边去卫生间。洗漱后,叠起被子,靠在床上看新闻。时间不大,媳妇敲门叫我起床。
一家三口出门向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